❶ 基金下折是什么意思
“折”是指折算,为了便于净值计算和投资者及时兑现收益,使基金资产不至于过度膨胀难以运作,有必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折算。
分级基金设置下折条款,即当分级B下跌至某一个水平时,分级基金整体会触发下折,大部分股票分级的B份额净值小于0.25时进行下折,下折之后由于资产净值保持恒定,投资者账户份额会相应缩减。
折算的原则:通常情况下,A、B、C净值都归于1.0元,折算前后的资产值保持不变,A:B比例保持不变,资金杠杆恢复初始状态。
分级基金又叫“结构型基金”,是指在一个投资组合下,通过对基金收益或净资产的分解,形成两级(或多级)风险收益表现有一定差异化基金份额的基金品种。
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基金产品分为两类或多类份额,并分别给予不同的收益分配。分级基金各个子基金的净值与份额占比的乘积之和等于母基金的净值。例如拆分成两类份额的母基金净值=A类子基净值 X A份额占比% + B类子基净值 X B份额占比%。如果母基金不进行拆分,其本身是一个普通的基金。
❷ 请问一分级基金下折是什么意思
一分级基金下折指的是:当分级B的净值低于某一约定值(一般为0.25),为了保证分级A的本金安全及约定收益的兑现,将母基金、A、B份额的净值均归为1,份额进行相应的变动,最终A、B份额价格也变为1。
由于在下折过程中,价格与净值巨大偏离导致折算后溢价率消失,致使投资者损失巨大。
基金拆分是指在保持投资人资产总值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基金份额净值和基金总份额的对应关系,重新计算基金资产的一种方式,例如:
某投资者持有10000份基金A,当前的基金份额净值为1.60元,则其对应的基金资产为1.60×10000=16000元。
对该基金按1:1.60的比例进行拆分操作后,基金净值变为1.00元,而投资者持有的基金份额由原来的10000份变为10000×1.6=16000份。
其对应的基金资产仍为1.00×16000=16000元,资产规模不发生变。
(2)基金的下折收益扩展阅读:
投资人购买基金前,需要认真阅读有关基金的招募说明书、基金契约及开户程序、交易规则等文件,各基金销售网点应备有上述文件,以备投资人随时查阅。
个人投资者要携带代理行借记卡,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军人证或武警证),机构投资者则需要带上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或登记注册证书原件以及上述文件加盖公章的复印件、授权委托书、经办人身份证及复印件。
携带好准备资料,客户在银行的柜台网点填写基金业务申请表格,填写完毕后领取业务回执,个人投资者还要领取基金交易卡,在办理基金业务当日两天以后可以到柜台领取业务确认书。在领取了业务确认书后,单位或者个人就可以从事基金的购买和赎回。
❸ 基金下折对我有什么影响
你有持有的,就直接亏损了。。。楼主是购买B份额吗?
❹ 基金下折的理解
基金下折是针对分级基金而言的。分级基又称为“结构性基金”“可版分离交易基金权”,是指在一只基金内部通过结构化的设计或安排,将普通基金份额拆分为具有不同预期收益与风险的两类(级)或多类(级)份额并可分离上市交易的一种基金产品。
分级基金是指在一个投资组合下,通过对基金收益或净资产的分解,形成两级(或多级)风险收益表现有一定差异化基金份额的基金品种。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基金产品分为两类份额,并分别给予不同的收益分配。到点折算,也称“不定期折算”,通常分为“向下到点折算”和“向上到点折算”,是分级股基常见的一种机制。 其具体含义是,进取份额净值跌至阀值或者母基金份额净值高于阀值,稳健份额、进取份额、母基金份额净值均被调整为1元,在市场下跌过程中,多只分级基金向不定期折算阀值快速靠拢。为保证投资者利益,设有下折条款。向下折算条款,体现了对A类份额的保护,即当母基金净值有大幅下挫,导致B份额净值下跌幅度很大,使得B份额对A份额保护力度降低的时候,主动的降低B份杠杠。
❺ 基金下折
1、什么是下折?什么情况下B类份额会触发向下折算?
分级基金下折条款是指当母基金净值不断下跌,B类基金份额参考净值跌到下折阀值(如国企改革B类基金份额参考净值小于0.2500元)时,根据《基金合同》将会触发的一项条款。
当上述分级基金B类份额的参考净值低于0.25元时,触发分级基金的向下折算。分级基金的向下折算主要调整的是B份额的杠杆。对基础份额的份额净值会进行折算调整,但并不改变基础份额的风险收益特征。
2、为什么要下折?
下折是分级基金合同规定的一项保护持有人利益的条款。
分级基金的实质是,B份额通过向A份额“借钱”投资于母基金,从而获得杠杆效应。A份额的约定收益就是B份额需要支付的利息。
下折条款,首先保护了A份额持有人的利益。随着B份额的净值不断下降且杠杆越来越大,如不下折,B的净值可能跌至0甚至跌穿,从而使A份额无法实现合同约定的年收益,甚至本金也遭受损失。
其次,下折后,B份额的杠杆也得以减小,这将降低若后市进一步下跌所可能给B份额持有人带来的净值加速下跌风险。一般来说,下折后,B份额的杠杆将从5倍左右恢复至2倍左右。
3、上述分级基金向下折算的原则
①向下折算后A类份额和B类份额的比例为1:1
②份额折算后A类份额、B类份额、基础份额的净值均调整为1元。
③向下折算后,B类份额恢复到初始杠杆2倍左右。
4、折算前后净值、份额数量是怎么变化?
① B类份额的持有人:净值变为1,所持基金份额数量相应缩小
② A类份额的持有人:净值变为1,折算后A类份额数量=B类份额数量
折算后新增基础份额=(折算前A类份额的净值*折算前A类份额的份额-折算后的A类份额*1)/1
③基础份额的持有人:净值变为1,基础份额数量= 折算前基础份额的净值*折算前的份额/1
举例说明:
甲先生、乙先生和丙先生分别持有10000份基础份额、国企改A和国企改B,假设国企改B净值0.148,国企改A净值1.04,触发向下折算,折算前后净值和份额的变化如下:
基金份额
折算前
折算后
基金份额净值
(或参考净值)
基金份额
基金份额净值
(或参考净值)
基金份额
新增基础份额
基础份额
0.594
10,000
1
5,940
0
A类份额
1.04
10,000
1
1,480
8,920
B类份额
0.148
10,000
1
1,480
0
注:举例仅作说明用途,不预示本基金的未来收益、也不作为投资建议。
5、基金折算是否会产生费用?
折算不会产生额外费用。但如果投资者进行基金申购、赎回、转换等操作,会有相应的交易费用。
6、在银行哪天能够查询到下折后的基金份额情况?
自T+2日起,持有人可查询到上述分级基金下折后其所持有的基金份额数据。(注:T日指折算基准日)
7、为什么折算当天客户资产会突然增加?
如果上述分级基金以T日为基准日进行了折算,净值变为1元,持有场外基础份额的客户,持有的份额数量会相应减少,T+1日很多销售机构系统净值数据会更新,但是份额数据需要到T+2日才能更新,因此查询时看到持有的基金资产数据会虚增。
持有场外基础份额的客户,一般在T+2日可通过销售机构查询到实际持有的份额和净值。
(注:系统参考盈亏值可能有异常,请以实际的持有份额和净值为准。)
8、为什么发生下折要暂停两天的申赎?
当发生下折时,为保证折算日的份额不变,按照基金招募说明书和上交所、中登的相关规定,必须暂停两日申赎。
9、为什么恢复申赎后查询到的净值不是1?
以“折算基准日”为T日,一般T+2日恢复申赎。由于恢复申赎日公布的净值为前一工作日(即T+1日)的净值,受到前一天市场行情影响,净值会有所波动,因此该净值不是1。
❻ 基金下折份额清算日有收益吗
基金下折份额清算日有收益;一般情况下,下折后,持有A基金的会有较大的利润,持有B基金回的会损失答75%上下的市值,损失惨重。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下折前迅速买入同等股数的A基金,把AB基金合并成母基金,这样就不会受到损失。
基金拆分是指在保持投资人资产总值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基金份额净值和基金总份额的对应关系,重新计算基金资产的一种方式。
❼ 基金股下折是什么意思
股票市场买的,溢价没了,这个溢价找不回来的,下折后,用你的收益补A的收益,谁还给你想的美啊
❽ 如何快速计算分级a在下折中的收益
分级A借钱给分级B,拿去炒股或者买债券(包括转债),B支付固定“利息”给A。当的净值下跌至一定水平时(大部分股票分级为0.25元,转债分级为0.45元),为了保障A的权益,将进行下折(资产大重组,大多数方式是按净值,折算成净值均为1的A、B和母基)。
首先,大部分股票型分级基金A:B的份额比,都是5:5,一些可转债分级的份额比是7:3。这个份额比,表示杠杆的不同。对于分级B来说,5:5的初始杠杆是2倍,7:3的初始杠杆是3.3倍。这里要说的是,这个比例与下折收益无关,不用管!(主要是计算杠杆用,也就是计算母基跌多少比例,分级B会达到下折点时用到)
主要有关的是分级B的下折净值。
例如:分级B达到或低于0.25元时,下折。
【假设】此时分级A的净值为1.05,交易价格为0.9元,市场上其他与该分级A利率水平相似,但离下折较远的分级A售价为0.85元。那么以现价0.9元买进,在之后如果发生下折,分级A的收益计算方法:
1.05元原分级A净值—0.25元下折时原B类的净值=0.8元
原分级A的1.05元里,有0.8元转换为0.8份净值为1的新母基,可以按净值赎回,赎回的手续费大多为0.3%至0.5%左右,也可以拆成A、B再卖出。这里不考虑手续费。
原分级A转出去0.8元,还剩下0.25元,这0.25元变成新的0.25份净值为1的新分级A。
好了,见证结果的时候到了:
原100份分级A,市值90元(交易价格0.9元/份)。下折后,变成80元的母基,25份新分级A,价值21.25元(其他距离下折较远的,相同利率条件的分级A的价格0.85元,即25*0.85=21.25)。
共获利:
(80+21.25)—90=11.25元
❾ 基金下折怎么亏百分之八十
[七个问题搞懂分级基金下折]
触发条件:B份额净值=0.25元
B份额资产:折算前 10000份B份额×.323元净值
折算后 3230份B份额×1.00元净值
A份额资产:折算前 10000份A份额×1.007元净值
折算后 3230份A份额×1.00元净值
6840份母基金份额×1.00元净值(通过场内赎回兑现利润)
基金资产:折算前 20000份母基金份额×0.665元净值
折算后 13300份C份额×1.00元净值
这里:折算前后A:B=1:1保持不变,但折算后基金规模或许会大幅度缩水,这是因为A份额投资者可以赎回6840份母基金份额×1.00元净值=6840元,占A份额投资者原有资金的67.9%,也就是说通过下折,A份额投资者可提前收回67.9%的本金。
分级基金下折过程有哪些风险点?
在基金T日已经触发下折之后,即使T+1日的折算基准日,B份额涨停,下折也不能停止。由于这天还能继续交易,目前行情揭示方面又没有任何标记,使得不少“不明真相的群众”误打误撞买上这种“末日B”,一天就有可能亏损40%以上。
同样以煤炭B为例,折算基准日(7月9日)仍可进行交易,当日成交最高价为0.665元,最低成交价为0.551元,而当日B份额净值为0.323元,溢价区间为170.59%~205.88%。虽然当日B份额净值有所回升,但仍将继续进行份额折算。
假设投资者当日买入10000份分级B份额,价格区间(0.551元,0.665元),成本为(5510元,6650元),折算完成后B份额持有者资产市值为3230元,考虑到复牌首日会补溢价涨停,实际市值为3553元,最终损失比例为55.08%~87.17%。
临近折算阀值时,为何分级B有很高的溢价?
一方面,由于分级B为场内交易份额,有跌停板限制,分级B价格每天最大下跌幅度在10%左右;另一方面,在市场连续下跌时,分级B净值持续缩水,净值杠杆不断放大,从而促使分级B份额净值加速下跌,每天可能有20%左右的跌幅。因而,分级B溢价不断抬升,如果这时候买入将会承担巨大的溢价风险。
对于预期或已经触发下折的分级B基金,投资者该如何操作呢?
对于预计触发下折的B份额基金,我们建议卖出,卖不出的买A合并赎回,风险承受能力特别高的可以博反弹;对于已经触发下折的分级B,一定要卖出,即使当日有上涨也不能买,避免当前B份额溢价导致的巨亏。
❿ 什么是基金的上折下折为什么要上折呢请举例说明下什么意思,百度了半天咋就没有,多谢前辈了
基金的上折下折是针对分级基金而言。
分级基金又叫“结构型基金”,是指在一个投资组合下,通过对基金收益或净资产的分解,形成两级(或多级)风险收益表现有一定差异化基金份额的基金品种。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基金产品分为两类或多类份额,并分别给予不同的收益分配。分级基金各个子基金的净值与份额占比的乘积之和等于母基金的净值。例如拆分成两类份额的母基金净值=A类子基净值 X A份额占比% + B类子基净值 X B份额占比%。如果母基金不进行拆分,其本身是一个普通的基金。
分级基金在设计的时候规定了折算机制来调整杠杆。不定期折算又称为“到点折算”,分为向上折算(上折)和向下折算(下折)。发生向上折算时,A类的上折和定折相同,得到净值超过1元的部分以母基金份额得到的约定收益,B类份额净值超过1元的部分折算为母基金。上下折对A类无影响,但会使B类恢复为初始净值杠杆。
上折的触发条件一般是母基金的单位净值。在牛市中,当母基金净值增长时,B份额净值也同步上涨,其资产规模与A份额资产规模的比值会越来越大,杠杆会越来越小,直至无限逼近1,甚至忽略不计。这明显会丧失B份额的魅力,通过折算,将各份额净值重新归一,相对于一只新上市的分级基金,杠杆被重新加载。
上折的另外一重意义就是为b份额提供了一种享受牛市收益并退出的渠道。上折阈值一般是母基金达到1.5元或2元时触发,按照份额配比1:1测算的话,B端的净值将达到2元或3元,这是一种非常丰厚的利润。但其交易价格未必能充分体现其净值增长,持有者就有可能成为纸上富贵,无法获取实际收益;另外,由于b流动性等原因,投资者在二级市场卖出不顺利从而也无法变现,或者由于A的流动性太差,使得与A合并赎回的渠道也不畅通。这几种退出障碍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上折则提供了一种新的退出方式,使得投资者的基金份额收益绝大部分得以实现。因而,上折在牛市时的意义是毫无疑问的。正因为此,某些原发行时没有上折条款的基金后来修改合同,设置了上折条款。
随着B净值的上升,其杠杆会接近消失,这是牛市中的另类“杠杆失灵”问题。上折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外一种途径是新产品的问世,在牛市中,分级基金未必有“先发优势”,在老基金杠杆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具有2倍杠杆的新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提供A端的约定收益率水平,从而间接提供B端杠杆水平,是牛市中提高产品吸引力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