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银行未来发展方向~~论文
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国内银行业逐渐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在支付工具、支付方式、银行业务、银行服务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近年来,“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信息银行”等在各地的陆续出现,扩展了银行所固有的内涵。在现代都市人看来,银行不再是摩天大楼,不再是气派的大厅,而是增加了“家居银行”、“办公室银行”等虚拟银行的内容。银行服务已经突破旧有的“站立+微笑”柜台式的模式,开始赋予新的内涵。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理财理念的不断更新,功能单一、服务手段落后的传统银行已日益受到冲击,而集现代计算机和电信技术于一体,以电话、传真或INTERNET为载体,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银行信息咨询和银行业务支持的虚拟银行将向我们大步走来。
自助银行,令你感到自在与舒适。在自助银行这一服务模式中,作为客户的您无需与银行职员进行面对面的接触,而是通过自动柜员机等先进的机器设备的自动引导,由您选择自己喜欢的办理业务的方式,自行完成办理各项银行业务。这一服务的出现,打破了银行营业场所的时间限制,您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处理银行业务。世纪之末、千年伊始,在各地悄然兴起一股“自助银行”热,由于其具有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环境以及24小时昼夜营业,使客户的您无不感到自在与舒适。
电话银行,让您体会高效与便捷。电话银行是在原有业务处理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计算机、通讯、语音处理技术和电话信号数字化技术等,借助公用电话网络,为客户所提供的一种服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作为客户的您只需拨一个电话,就能迅速完成查询帐户、帐户止付、转帐、信息咨询、修改密码、股票委托买卖等交易和服务,让客户的您感到先进技术和现代银行所带来的高效与便捷。最近,工行浙江省分行推出“95588”电话银行,更是吸引了众多无暇前往银行网点办理业务的“上班一簇”。
网络银行,超越时空限制的银行。网络银行,也称网上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在INTERNET上开设的银行。在新世纪,面对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面对因特网上簇拥的潜在客户,银行业紧跟潮流,推出了“网络银行”这一全新的服务模式,使客户的您可以不受上网方式和时空的限制,只要能够上网,无论在家里、办公室,还是在旅途中都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自己的资产和享受到银行的服务。时下,网络银行成为公众特别是“白领一族”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手机银行,一个时刻与您相伴的银行。“手机银行”,也称“移动银行”,是面向“全球通”手机用户开办的一项新业务,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的手机连接至银行,实现通过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银行业务的服务系统。手机具有重量轻、功能多、携带方便等特点,与“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相比,“手机银行”在个人理财上把前者所具有的“便捷、高效”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这么说,若你拥有一部功能完善的“手机银行”,就等于你把现代商业银行装入了自己的口袋,将个人理财的主动权抓到自己的手中。
信息银行,个人帐户资金“跟踪器”。近期,又一种新型的虚拟银行———信息银行在上海诞生,这是由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与联通国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向社会推出的,是一种通过银行与通信公司电脑联网运作,为广大寻呼机用户及时提供银行帐户进出变动情况的提示服务,被誉为“个人帐户资金跟踪器”。这一服务的推出,使得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与联通国脉通信有限公司的用户不用等到查对帐单,随时就可以知道自己帐户资金变化情况,从而在银行通信强强合作之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贰』 论文题:中国银行业混业经营的前景与对策
要的话联系我吧(点我可见)。
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模式探讨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作者】 郭璐;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与经管学院;
【刊名】 南方金融 , 编辑部邮箱 2006年 02期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英文刊名】 South China Finance
【中文关键词】 分业经营; 混业经营; 商业银行;
【中文摘要】 本文在分析我国银行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在我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以混业经营中金融控股公司制为主导,结合分业经营中的专业管理模式,实行集团混业、经营分业是我国银行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融合的现实选择。
【DOI】 cnki:ISSN:1007-9041.0.2006-02-021
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问题探讨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作者】 石建龙;
【机构】 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学院02级财政3班;
【刊名】 中国科技信息 , 编辑部邮箱 2005年 21期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英文刊名】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中文摘要】 伴随着世界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银行业呈现出不可阻挡的混业经营趋势。面对我国银行业分业经营模式不能够适应国际混业经 营模式的问题,我国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就十分必要。本文阐述了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能产生的效应、分析了在我国实行混业经营可能遇到的问题, 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方案。
【DOI】 cnki:ISSN:1001-8972.0.2005-21-180
略论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作者】 隆宗佐; 郭峰; 黄明;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湖南长沙;
【刊名】 陕西农业科学 , 编辑部邮箱 2005年 06期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英文刊名】 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中文摘要】 <正>金融业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企业之 间,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相互进入对方 的业务领域,在不同层次上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 的交叉经营,并向社会提供多元化服务的行为。具体业务 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兼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 务及投资于工商企业,成为一般工商企业的股东两个大
【DOI】 cnki:ISSN:0488-5368.0.2005-06-048
混业经营条件下银行集中与效率——基于面板单位根与面板协整分析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英文篇名】 Concentration and Efficiency under Combined Banking—A Panel Unit Root and Panel Cointegration Analysis
【作者】 黄旭平; 熊季霞;
【英文作者】 HUANG Xu-ping~1; XIONG Ji-xia~2(1.Business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China);
【机构】 南京大学商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管学院; 江苏南京;
【刊名】 当代经济科学 , 编辑部邮箱 2005年 06期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方阵 CJFD收录刊
【英文刊名】 Modern Economic Science
【中文关键词】 混业经营; 银行集中; 银行效率; 面板单位根; 面板协整;
【英文关键词】 Combined banking; Banking concentration; Banking efficiency; Panel unit root; Panel cointegration;
【中文摘要】 基于亚洲国家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与面板协整方法研究混业经营下银行集中与银行效率的关系。理论研究表明银行集中会带来两种相反作用的效应: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银行集中度提高所带来规模经济上升促进银行效率;相反专业化经济下降损害银行效率。实证分析(1)支持理论所表明的均衡关系,银行效率与银行集中等变量存在协整关系。(2)混业经营条件下,银行集中与银行效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规模经济效应大于专业化经济效应。因此混业条件下,提高银行效率必须寻求有效途径,加强竞争,适度提高商业银行的集中度。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king concentration and efficiency under combined condition based on panel data in Asian countries with panel unit root and panel cointegration method.Literature review implies that rise in banking concentration level results in two opposite effects: economies of scale and economies of specialization.A rise in the economies of scale brought by concentration positively impacts banking efficiency.However,a fall in the economies of specialization negatively impact...
【DOI】 cnki:ISSN:1002-2848.0.2005-06-006
『叁』 《中国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
金融类毕业论文常用题目\r\n\r\n1. 金融不良资产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r\n2. 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农村金融抑制研究\r\n3.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与中国金融开放\r\n4.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r\n5.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及防范研究\r\n6. 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r\n7. 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创建若干法律问题初探\r\n8. 现代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问题刍议\r\n9. 论我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立法完善\r\n10.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r\n1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r\n1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研究\r\n13. 金融危机后韩国银行业重组机制对中国的启示\r\n14. 金融自由化所必须的法律规则及其实施\r\n15. 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r\n16. 制度、制度变迁与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研究\r\n17. 离岸金融法律监管问题研究\r\n18. 连接函数(Copula)理论及其在金融中的应用\r\n19.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研究\r\n20. 构建中国金融条件指数\r\n21.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与分析\r\n22. 论国际金融衍生交易中的法律问题\r\n23. 金融投资风险评价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及应用\r\n24. 现代金融危机的理论与实践\r\n25. 欧元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r\n26. 试论金融债权资产的定价理论与实务\r\n27. 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统计度量与分析\r\n28. 无线金融交易模型(WFTM)技术研究 \r\n29. 中国渐进改革中以租金为基础的政府金融支持行为\r\n30. 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问题的探讨\r\n31.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r\n32. 论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r\n33. 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r\n34. 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r\n35.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金融生态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r\n36.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及应用研究\r\n37. 西部地区县域金融发展问题\r\n38.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评价及防范对策研究\r\n39. 房地产市场泡沫及其金融风险研究\r\n40. 中国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与设想\r\n41. 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r\n42. 金融创新的扩散机理研究\r\n43. 关于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研究\r\n44.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下的市场有效性研究与证券价值分析\r\n45.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出口政策的协调性研究\r\n46.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r\n47. 金融中介的发展与金融稳定问题研究\r\n48. 中外汽车金融比较研究\r\n49. 金融资源优化配置解析及对江苏的实际考察\r\n50. 金融衍生工具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r\n51. 沪港金融中心发展的比较研究\r\n52. 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与金融工具创新\r\n53.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r\n54.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深化关系的实证分析\r\n55. 金融反腐败与金融安全\r\n56. 我国金融中介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r\n57. 中国金融领域反洗钱制度分析\r\n58. 金融服务业消费者的安全保障问题研究\r\n59. 基于资本市场的国防工业整合中的金融支撑研究\r\n60. 汽车金融中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r\n61. \“新经济\”后美国财政货币政策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r\n62. 和谐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及区域金融生态的改善\r\n63. 金融控股公司风险与监管研究\r\n64.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策略研究\r\n65. 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研究\r\n66. 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r\n67. 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r\n68. 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融资之路研究\r\n69. 中国汽车金融风险管理\r\n70. 金融危机与民主化\r\n71. 构建金融网格的若干技术研究\r\n72. 金融深化、资本深化与地方财政分权\r\n73. 金融创新环境中的银行审慎监管机制研究\r\n74. 重庆近代金融建筑研究\r\n75. 网络金融风险及其监管探析\r\n76. 金融中介理论和我国全能银行的发展\r\n77. 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r\n78. 非洲货币联盟的发展\r\n79. 关于建立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思考\r\n80. 金融衍生工具监管制度研究\r\n81. 我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的不对称研究\r\n82. 我国的非正规金融\r\n83. 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r\n84. 银行国际化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r\n85. 基于VaR技术的中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及实证研究\r\n86. 世界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及我国之借鉴\r\n8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品牌理论与实践探讨\r\n88. 山东省金融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分析\r\n89. 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路径研究\r\n90. 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配置与政策研究\r\n91.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转型问题研究\r\n92. 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r\n93. 金融创新视角下的金融管制研究\r\n94. 中国金融业务综合经营收益和风险模拟分析\r\n95. 电子金融的风险发生机理与防范策略研究\r\n96. 金融集团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r\n97.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r\n98. 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金融风险及其防范\r\n99. FDI与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的作用\r\n100. 国内金融控股公司业务协同与创新研究\r\n101. 新光证券交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n102. 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践与完善\r\n103. 资产证券化的定价探讨和实证分析\r\n104. 资产证券化理论及我国的应用探索\r\n105.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透析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r\n106. 证券翻译理论与实践\r\n107.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模式及定价方法研究\r\n108.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定价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分析\r\n109. 中国早期证券公司衰亡原因分析\r\n110. 股权分置改革的法律问题研究\r\n111. 证券服务机构虚假陈述民事责任问题研究\r\n112. 对我国资产证券化法制环境的分析和立法构想\r\n113. 我国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r\n114. 互联网对我国证券经纪业的影响\r\n115.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风格的经验分析\r\n116. 中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管理\r\n117. 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研究\r\n118. 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研究\r\n119. 证券市场中的会计事务所变更研究\r\n120. 中国证券市场最小报价单位调整的效应分析\r\n121. 证券公司网络改造技术研究\r\n122. 数据挖掘技术在证券领域的应用\r\n123. 上市公司证券法监管研究\r\n124. 证券欺诈犯罪若干问题研究\r\n125. 中美证券市场比较分析\r\n126. 资产证券化\r\n127.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研究\r\n128. 基于与证券投资基金比较的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r\n129. 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r\n130. 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行为研究\r\n131. 中国证券市场投资风险与收益研究\r\n13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在我国的应用研究\r\n133.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与规模关系的实证研究\r\n134. 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实证研究\r\n135.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下的市场有效性研究与证券价值分析\r\n136. 我国证券市场股权结构的制度安排与改革\r\n137. 我国证券经纪业务研究\r\n138. 我国证券经纪人发展问题研究\r\n139. 构建和提升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探析\r\n140. 资产证券化相关会计问题研究\r\n14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的风险控制研究\r\n142. 汽车金融中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r\n143. 佣金自由化下的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分析\r\n144.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性与非系统性风险研究\r\n145. 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研究\r\n146.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与实证分析\r\n147.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实证研究\r\n148. 证券投资中股票选择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r\n149.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及内部博弈研究\r\n150. 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管制的实证检验\r\n151. 我国证券信息内幕操纵与证券监管研究\r\n15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实证研究\r\n153. 证券公司风险的法律监管\r\n154. 证券投资基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r\n155.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与我国证券稽查执法模式比较\r\n156. 资产证券化—我国的立法模式选择\r\n157. 证券市场操纵行为法律规制研究\r\n158. 资产证券化中特殊目的载体法律问题研究\r\n159. 一类部分信息下证券投资最优化问题\r\n160. 我国工商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研究\r\n161. 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r\n162. 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研究\r\n163. 证券交易所上市费的经济分析\r\n164. 中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与发展环境分析\r\n165.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分析\r\n166. 淄博市农村合作银行证券委托业务处理系统\r\n167.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及对策研究\r\n168. 证券业网上交易系统设计与实现\r\n169. TT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策略研究\r\n170. 证券公司数据采集与数据可视化\r\n171. 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管理研究\r\n172. 利率期限结构的混沌模型及其在利率衍生证券定价中的应用\r\n173. 资产证券化财务效应研究\r\n174. 证券市场政府监管的适度性分析\r\n175. 证券民事责任制度研究\r\n176. 证券管制的立法目标及其实现\r\n177. 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失败问题研究\r\n178. 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研究\r\n179.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研究\r\n180.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风险问题研究\r\n181. 抵押权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r\n182. 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市场营销分析\r\n183. 中国的A股上市公司是否成功地购买了审计意见\r\n184. 人寿保险证券化及其在化解我国寿险业利差损问题中的应用\r\n185. 证券市场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案件处理的思考\r\n186. 中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转变研究\r\n187.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银行业、证券业及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r\n188. 中国证券市场信用问题研究\r\n189.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体系研究\r\n190. 保险风险证券化研究\r\n191. QDⅡ制度与我国证券市场的渐进开放\r\n192. 证券投资基金产品创新设计研究\r\n193. 我国证券监管法制现状及其完善\r\n194.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r\n195.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法律问题研究\r\n196. 资产证券化SPV法律问题研究\r\n197.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问题研究\r\n198.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结构研究\r\n199. 证券投资基金监管法律问题研究\r\n200. 我国证券公司融资模式研究
『肆』 请问谁知道中国银行和法国银行的区别和可以互相借鉴的地方啊 我写论文 请不要敷衍我
法国银行我不知道,中国银行面对个人客户真是与国内其它银行没法比.
对中国银行好失望.
『伍』 求关于银行方面论文的参考文献
中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及存在的问题
[摘 要] 次级债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主动负债工具,近年来得到了国际银行界的广泛认同和青睐,将其视为商业银行筹资的重要举措。兴业银行完成30亿元次级债务的发行后,成为国内首家实现次级债务补充资本的商业银行。随后,各家银行纷纷加入到发债银行的行列,掀起了一股发行次级债的高潮。但是,和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次级债发行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次级债在各方面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次级债发行 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
所谓次级债(Subordinated Debt or Mezzanine Debt),是指偿还次序优于公司股本权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债务的一种特殊的债务形式。次级债兼有债务和股权的特征。次级债的次级只是针对债务的清偿顺序而言,即若公司一旦进入破产清偿程序,该公司在偿还其所有的一般债务之后,才能将剩余资金用来偿还次级债。
参照国际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发行次级金融债券是解决资本金不足的有效途径。由于以前对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规定一直处于政策“盲区”,没有相关法规予以明确,因此2003年底以前尚无一家商业银行发行此类债券。为满足银行业补充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需要,中国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从此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有了政策上的支持和认可,为商业银行利用次级债补充资本金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随后,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华夏银行等也纷纷发行了次级债,国内商业银行掀起了一股次级债的发行热潮。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的发行基本是定向发行方式,具有私募性质,利率水平一般由商业银行通过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询价来确定,后期采用固定利率发行的逐渐增多,但比例偏低;债券期限较短,一般为6年以下;除交通银行外,发债规模都在60亿元以下;发债次数偏少并缺乏明确的连续性,次级债券的目的和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银行的资本金。
国有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券主要是10年期、固定利率、一年付息一次的、可赎回债券,与欧美国家主要银行的次级债券结构设计大体一致,而且债券品种设计也开始多样化,能够适应不同投资者的市场需求。次级债券的定价是在同期限国债收益率的基础上加上金融债券的信用补偿溢价,国内大约是20基点。下图是国内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特征。
注:各商业银行公开资料整理所得
二、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目的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行目的单一,只是考虑将次级债作为补充资本金的工具,满足监管资本的要求,而忽视次级债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效用,以及次级债作为一种长期资金对改善银行负债结构的效用。如果银行只是纯粹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发行次级债,以满足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而没有根据自己的资产情况来发行债券,加强债务资金的运营管理,充分利用次级债发行带来的缓冲期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那么次级债的发行就会变成表面文章,对银行而言反而成为一个美丽的陷阱。
从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已发行和准备发行次级债的银行过多地强调了次级债对于补充银行附属资本的作用。发行的次级债来看,大部分期限都为5年零1个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计入附属资本的要求。而中行和建行更为“聪明”,设计了一个实际期限为5年而名义期限为10的可赎回次级债,巧妙地避开了银监会关于剩余期限5年内计入附属资本折算比例逐步降低的规定,以10年期债券的成本实现了5年100%地将次级债计入附属资本,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次级债来提高资本充足率。从发行期限的设计可以看出,发债银行可算是机关算尽,其目的就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为出发点的。各商业银行的这种出发点,掩盖了次级债在改善银行负债结构以及风险管理的职能。
2.次级债的发行无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是指资产结构的配置和负债结构的配置能够相互适应,当负债结构发生变化时,资产结构能迅速做出调整,以及当资产结构根据需求必须出现变动时,银行能够在满足流动性需求的情况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由此,可以看到次级债在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对于商业银行的意义。
但是从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的设计来看,期限短,大多是5年。中行和建行发行的10年期的次级债在后5年是可赎回的。并且大都采用了浮动利率制,当然,浮动利率制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但对投资者而言却不是有利的。这样的结构设计就使商业银行难以筹集到长期,稳定的负债,从而解决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匹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问题。
3.银行间相互持有次级债
商业银行相互持有次级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监管当局允许商业银行相互持有次级债。2007年1月1日是监管部门为各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设定的最后期限,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硬约束下,资本金压力如影随形,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本饥渴问题。从资金来源上看,债券资金作为附属资的一部分,与股本金一样起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核心资本比重普遍偏大(大都在90%以上),附属资本实际上只有呆坏账准备一项。并且,央行规定提取呆坏账准备的比例仅为风险资产的1%,其中的大部分被用于冲消历史坏账。在增加核心资本很困难的情况下,增加次级金融债等附属资本来提升资本充足率,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只要不超过监管当局规定的比例上限,银行可以循环发债适时补充资本。因此,从《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到《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对次级债持有对象的修订,都体现了一个政策信号,那就是给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开辟道路。从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结构来看保险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资产总量中的比例相对较低,单靠它们是无法消化商业银行巨大的融资需求的。允许商业银行投资其他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可以拓宽次级债的发行渠道降低商业银行发行成本,使商业银行能快速提升资本充足率。允许银行互持是监管当局为帮助国有银行尽快充实资本金,达到标准的无奈之举。因为,在剥离不良资产和注资之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未能达到监管要求,而国家却早已不堪重负。而以保险公司为主力军的投资者受政策和自身实力所限,远不能消化掉国有银行为补充资本所需发行的巨额次级债券。允许商业银行互持次级债将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其次,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也是银行互持的重要原因。从发债银行的角度来看,次级债的互持为发债银行提供了次级债的需求主体。而从购买债券的银行看,投资次级债为以后发行次级债的需求主体问题铺平道路,亦即“密谋”互持次级债,或者是一种不必言传的“默契”。如此,对发债行或是投资行都是一种“双赢”,但是这种双赢是建立在道德风险、系统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基础之上的,是不足取的。
小结:由于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对一国的金融安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哪个行业像银行业一样受到如此严格的监管。政府监管可能存在监管失灵,而银行安全网设计中又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因此,新巴塞尔协议强调市场监管的重要性。而次级债的市场约束机制为市场监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监管工具。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次级债的市场约束作用。在美国,美联储成立了专门的次级债研究小组,考察次级债的市场约束。一些国家甚至强制要求商业银行发行同质的次级债券,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而我国次级债发行历时尚短,从第一支次级债发行至今不到5年时间。从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行特点上看,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缺乏连续性;银行互持问题严重,缺乏机构投资者;发行定价扭曲。这些都导致次级债的市场约束机制很难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胡 斌:次级债与市场约束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银行经营[J].金融会计,2002~01
[2]许文辉:中国银行业次级债的发行定价和市场前景[J].经济导刊,2004~11
[3]黎小枫:论商业银行次级债“互持”的合理性[J].福建金融,2005~8
[4]J Cem Karacadag and Animesh Shrivastava, The Role of Subordinated Debt in Market Discipline -the Case of Emerging Markets. IMF Working Paper, 2000
[5]葛兆强: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绩效、挑战与发展策略[J],证券市场导报,2004~10
[6]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 pbc. gov. cn
[7]BIS Working Paper No.12, Markets for Bank Subordinated Debt and Equity in Basel Committee Member Countries, 2003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陆』 中国银行信用卡营销方案 论文
我就看看,我不知道。没人回答,给你加点人气~~~~~我就看看,我不知道。没人回答,给你加点人气~~~~~
『柒』 中国银行的数据内部资料怎么找,写论文急需啊,救救我吧
这个一般不好找,除非他们对外的数据,否则基本不可能的,这个一般内部员工才知道,但好像如果需要保密的,估计你没法知道!可以去中国银行网站上看看新闻啥的!
『捌』 求论文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启示
乐观估计,至少要在2至3年后才可能恢复。我刚从美国回来,美国许多企业由于业务内萎缩而冻结招聘,波音公司容要进一步裁员。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实体经济疲软,直接造成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形势,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金融、证券投资、国际贸易、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此时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时期,金融危机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多大的影响,还难以预测,但目前可以初步判断,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首先是跨国公司和外包公司业务萎缩,会减少用人数量及其冻结招聘;其次国内为国外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当然会影响到下游的原材料和能源工业影响较大。政府救市政策出台,会刺激建筑业的需求,从而带动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恢复,但是见效果有一个滞后时间,所以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还不一定能感受到政策的效果。2009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的高达600多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受影响较大的是财经类专业,因为企业业务萎缩,首先减少的是财经类管理人员的需求,其次是技术人员的需求 。其次是建筑、能源、机械、 IT类专业会受影响
『玖』 求一篇有关中国银行的论文题目 我是国际商务专业的,要有关国际。有提纲更好,谢谢~
国际商务的,有提纲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