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费率,投资者表示“雾里看花”
理财产品背后暗藏的管理费暴利现象,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自资管新规颁布以来,银行加速资管业务转型,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幅回落的同时,银行盈利模式也由原来的产品利差模式向管理费模式转变。其中,很多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各项费率在逐渐走低。
《证券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往往只关注预期收益率的高低,而忽视了银行对相关产品各项费率的规定。近期,有多数投资者向记者吐槽称,“银行利用霸王条款,赚取超额业绩报酬这部分收益。”
㈡ 手里有20万,不做生意的话什么理财比较靠谱
手里有20万元,在现在的社会,说多并不算多,在大城市可能连一个首付都不够。但说少,还真不算少,现在很多人都是负债累累,各种透支消费,一发工资,把上月欠的债还了已经所剩无几,够存下20万元的人或者家庭,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不过物价一直在上涨,钱放着总是会一直贬值的,如果自己不去做生意,这20万应该怎么进行理财比较合适呢?对于普通人来说,有四个选择:
第一,存银行钱存银行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老百姓最普遍采取的方式,主要是银行安全,虽然说银行也有倒闭的可能性,但这个可能性真不高,目前仅有两家银行出现过倒闭且储户存款均妥善处理,而且我国实施的是存款保险制度,50万元以下本息可以获得全额保障,20万元存银行肯定是安全的。
还可以选择购买基金,风险低的基金,可以购买货币基金,比如我们经常用的“宝宝”类产品,其实上就是货币基金,不过目前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率下降很明显,已经普遍低于2%。还可以投资债券基金,债券基金风险较小,预期收益率在3%至7%,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的优势是风险小,但流动性高,随时可以赎回。
另一类基金相对风险就比较大了,就股票型基金,与股市涨跌息息相关,股市大涨,股票基金一般能赚不少,但股市大跌,同样会出现明显的亏损。股票基金风险较大,需要衡量自己的承受度,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自己本身看好股市的未来,可以对指数基金进行定投资,每月或每周定额买入一笔,这样可以平滑市场波动的风险,只要以后股市涨了,一般都能赚钱。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可以对这20万进行管理,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股市的风险与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关系,预期越高,可能担受的风险就越大。
㈢ 在银行办理理财业务时,有哪些必须警惕的套路
首先,“理财变保险”恐怕是最高发的一种套路。
银行通常会和其他金融机构有合作,代销它们的产品。这属于银行的中间业务,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
而在这些代销产品中,要数保险产品最多。并且对于银行工作人员来说,销售保险产品能拿到的提成也是最多的。
所以为了业绩和工资,很多工作人员会可了劲儿地向你推销保险。
最后,如果你被银行理财的销售套路坑了,有什么办法可以挽回呢?
如果银行确实存在着销售误导,可以到银保监会去举报,要求银行赔偿损失。
若无结果,还可以委托律师介入处理,向法院提起诉讼。
但在实际操作中,是不是存在误导并不好判定。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在最开始就避免误导。
㈣ 投资者在众多信托产品和公司中如何做出选择
在经历较长时间的野蛮生长后,信托行业在近期展现出较为克制也更为规范的发展态势。
近几个月,高位猛涨的房产信托逐步降温,行业监管愈发严格。除此之外,资管新规的落地也成为了行业调整的重要驱动力。对于信托公司来说,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探索业务转型成为当务之急;另一方面,这也要求信托投资者们更加谨慎和理性,深入了解信托行业,告别“闭着眼睛买信托”的“躺赢”模式。
投资者到底如何更科学地挑选信托产品?本文将从选择信托公司、信托产品、发行渠道、底层资产等方面为您提供建议,让您摆脱信托投资的误区,避免投资“踩雷”。
04灵活挑选发行渠道
信托公司、券商、银行以及第三方理财机构,都是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发行渠道。在渠道取舍中,我们应该学会灵活选择。
有些投资者考虑到银行在我国经济中的显著地位,会单一选择银行渠道购买信托。但银行并不承担产品的风险责任,这一点需要投资者提高警惕。
同时,资金充裕、资源较多的专业代销信托产品公司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帮助投资者挑选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通过改变过去的一些投资方式和选择,聪明的投资者们会洗练出更为科学理性的投资模式,而这也将成为整个信托行业的关键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