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银行理财产品有手续费吗
若是招行个人理财产品,是否收费,请您查看产品说明书中的“相关费用内”。说明容书中的销售费、托管费和管理费会在产品运作中扣除,不会通过个人账户中扣取,公布的产品收益率或净值都是已经扣除了上述费用的,所以不会影响实际收益。
『贰』 银行理财产品的申购和赎回有手续费吗
若是招行个人理财产品,是否收费,请您查看产品说明书中的“相关费用内”。说明书中的销售容费、托管费和管理费会在产品运作中扣除,不会通过个人账户中扣取,公布的产品收益率或净值都是已经扣除了上述费用的,所以不会影响实际收益。
『叁』 买银行理财产品有哪些费用
关于银行理财产品具体收费,以下总结了几点:
1、销售服务费,支付给客户经理等人员,收费比例在 0.5% 左右。客户经理一般不主动履行告知义务,客户经理从自己获取收入的多少出发,向客户推销提成多的理财产品,而不是结合客户的实际财务、风险承受状况推荐产品。
2、托管费,是银行为托管理财资产而收取的费用,收费比例为 0.05% 左右。与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是独立运作、相互监督不同,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人和托管人都是银行自己,自己监督自己,同时收取管理费和托管费。
3、保管费,是银行为保管理财资产而收取的费用。与上面说的托管费有一点不同,托管有监督受托人的义务,而保管没有这项义务。理财资产托管人、受托人、保管人都是银行自己。
4、管理费,是支付给理财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的费用,收费比例为0.3%-1.5% 不等。这个收费项目的设置是合理的,毕竟银行配置专家替客户理财,要收费的。至于收费比例的大小要结合理财产品的类型而定,如果理财产品是被动型的,收费比例应该低一些;如果理财产品是主动投资型的,需要频繁操作,收费比例可以高些。
5、认购费、申购费和赎回费,这三项费用就是买卖理财产品的手续费,各银行收费比例差异很大。现状是理财产品收费项目五花八门及不透明。银行声称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是已经扣完费用的净收益,但超额收益却已被银行全部拿走。当客户拿到5%的收益率时,其拥有所有权的资金获取的收益,本来有可能是6%、7%…… 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银行剥夺客户收益的手段更隐蔽。
『肆』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是否有手续费
没有手续费,也不扣利息税。
『伍』 理财产品的销售手续费,托管费,具体计算
一万理财本金,30天周期,购买一个周期,那么手续费为10000×0.2%÷12=1.67元;托版管费为10000×0.02%÷12=0.17元。
假如一万元权理财本金,连续购买12期,那么手续费为1.67×12=20.04元;托管费为0.17×12=2.04元。
『陆』 买银行理财产品有没有手续费
你好,银行理财产品不会额外加收管理费的。管理费都已经在年化收益中预先扣除了。公布给客户的收益率,是已经扣除相关费用的。
『柒』 买银行理财产品要注意些什么
偷梁换柱
一般来说,不管是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还是代销别家的理财,盈亏上虽然不但打包票,但基本的风险控制都是有的,至少对得起“正规”两个字。但如果有人利用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勾结网点工作人员,通过高额佣金返现的手段,让他们推荐自己产品冒充银行理财卖给不知情的老百姓,也就是所谓的“飞单”。
飞单,并不是必然会亏损,但是,你本来想去买银行理财,却被忽悠买了完全不属于银行,甚至跟这家银行完全没关系的产品。结果承担自己根本不知道的风险,有可能完全不适合自己,甚至是承担不了的风险。这才是飞单最可怕,最可恨的地方。
预防飞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仔细阅读理财说明书,看清楚管理人和发售方,不要什么都看就签字,不要盲目相信银行里的东西都是银行的。如果实在弄不懂,嫌麻烦,那么不妨通过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APP的方式,线上购买银行理财,因为线上产品,至少需要经过运营渠道和终端营销两道审核;反而比用户自己去网点购买更安全一些,减少了被骗的风险和可能性。
当然最保险的,还是去中国理财网查询一下,你要买的这个理财产品的登记编号。一般正规银行理财都是C开头,对个人客户的话是14位,私行或同业是15;这个登记编号就像人的身份证号一样,是真是假一查便知。
2、上屋抽梯
有些银行理财,明面写的预期收益很高,但实际暗含了很多限制条款;这个预期收益,实际必须满足一系列苛刻的条件才有可能达到。标明的高收益,是理论最高收益,只是为了先把客户吸引进来,一旦客户稀里糊涂的买了这份理财,那么不好意思,封闭期内,是无法单边终止合同的,就只能等到理财到期这笔资金才能回到客户手中了。
理财产品,风险和收益肯定是对等的。一款产品,如果既能提供本金保障,同时又有高收益,那么肯定是哪来不对。承担风险不可怕,像这种云里雾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承担了啥风险的,就比较恐怖了。
购买银行理财一定要看清条款,分析各档收益实际能够达成条件的可能性,不要一厢情愿地认为标注的最高收益就肯定能达到,很多时候,那就像天上的一轮明月,看得清清楚楚,仿佛触手可及,实际上,那就是个景而已。
3、浑水摸鱼
理财产品的协议合同,大多是又细致又冗长,一般投资者很难有耐心,从头到期仔细研读,所以这里的小坑就更多了。
有募集期超长的,而募集期不能算在理财收益期间,只能得活期利息,基本可以算无收益。有业绩报酬费超高的,比如收益超过预期收益的部分,大头都会被银行以业绩报酬费的形势收走,这也变相鼓励了有些银行可能会片面追求高收益,拿用户的资金做激进投资。
还有所有费用都要从预期收益里扣除的,比如实际到手的收益率,是宣传时的预期收益减去销售费、管理费、托管费等等一系列费用后剩余的部分,当然也就,没剩多少了。
综上,这些陷阱,归根结底,还是利用民众的心理贪念和知识盲点,用高收益做诱饵,或谋取佣金,或诈取本金,无非一个“利”字。平时多学习,遇事多留心,不贪不急,稳中求胜,才能避开陷阱,到达投资升值的目的。
『捌』 为什么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费率,投资者表示“雾里看花”
理财产品背后暗藏的管理费暴利现象,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自资管新规颁布以来,银行加速资管业务转型,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幅回落的同时,银行盈利模式也由原来的产品利差模式向管理费模式转变。其中,很多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各项费率在逐渐走低。
《证券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往往只关注预期收益率的高低,而忽视了银行对相关产品各项费率的规定。近期,有多数投资者向记者吐槽称,“银行利用霸王条款,赚取超额业绩报酬这部分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