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原油宝的理财产品是否合法合规呢
本月20日,美国5月原油期货合约在最后交易日的结算价格下跌306%,出现历史性负数引爆全球市场。根据中国银行4月22日公告,旗下理财产品“原油宝”5月美国原油合约按照4月20日CME官方结算价-37.63美元/桶结算。令不少投资者一夜间所有本金荡然无存,还可能倒欠银行钱。
笔者代理过黄金期货交易中发生穿仓的合同纠纷案件,结合经验,对此次原油宝穿仓事件发表一些看法。
4. 强制平仓为何没启动?
强制平仓规则是法律规定与合同约定的,当强制平仓的条件成就后,进行强制平仓既是银行的权利,也是义务。
原油宝产品作为不具备杠杆效应的交易类产品,客户需提交100%保证金。这种交易机制下,只要原油价格不为负,多头头寸的保证金比例是保持在100%不变的,不会触发强制平仓。而一旦价格跌为负,多头头寸的保证金不足以维持协议中约定保证金比例,就会触及到强制平仓线。根据协议第十一条约定,强制平仓保证金最低比例要求为20%。事件中,原油暴跌为负值,强制平仓条件成就,但发生在当晚22时后,中行未进行强制平仓操作。
中行在公告中称,“对于原油宝产品,市场价格不为负值时,多头头寸不会触发强制平仓。对于已确定进入移仓或到期轧差处理的,将按结算价为客户完成到期处理,不再盯市、强平。”
那么,当强行平仓机制和协议中约定的移仓结算交易规则出现冲突,应当如何应对?
极端油价的发生实属难料,如果说中行在最初设计产品时没有考虑到,虽有失误,但也不过于苛求,但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更新了交易规则,允许负油价之后,仍未就强行平仓机制和协议约定可能出现冲突及时作出系统调整,应属产品设计漏洞,也未将此风险及时提示给投资者,实属风控的失职。
5. 穿仓损失的责任承担
协议第二条约定:“甲方用于交易的资金来源合法,为本人纯风险资本金,已经考虑到且能够承担该资金全部亏损的风险。”中行提示客户交易资金可能全部亏损,但是并没有提示交易中会出现比损失本金更严重的风险,即可能出现穿仓损失。
我们认为分析认定穿仓损失的责任承担,建立在将风险区分为交易风险和运行风险两大类基础之上。
交易风险,是指投资人或交易人在交易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导致或参与交易就要面临的风险,如价格波动风险、决策判断失误风险等。交易风险来自市场客观波动和投资人自己决策判断。
运行风险相对于交易风险,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由于运行机制或者人为因素导致的危及市场和投资者的风险。运行风险主要来源于不符合市场规律和运行周期的政策或交易规则,也包括市场发生的法律法规禁止的各类行为。
两者法律后果不同。交易风险由投资交易人自行面对并自行承担因此发生的损失;运行风险的损失,不必然由投资交易人承担,要具体分析是不可抗力事件、侵权行为等来认定和判断。
中行大概也没有预料到,WTI油价会历史性地跌为负值,在设计产品时是否全面考虑了针对极端情况的相关规定,是否有针对交易规则出现冲突的应急预案,是投资者在后续涉诉时值得关注的。无论如何,对于投资者而言,这都属于价格波动、投资者决策判断失误以外的风险。
6. 投资者适当性和风控措施
中行曾在其官方公众号发文:“对于没有专业金融知识的投资小白,是否也有好玩有趣又可以赚钱的产品推荐呢?当然有啦!那就是原油宝!”
据相关媒体报道,近期针对原油宝的120份问卷调查中,真正接触过期货的投资者为6人,仅占5%。投资者在购买原油宝前需要经过中行的风险测试,测试结果集中在平衡型和成长型投资者。该结果是否与原油宝实际风险相匹配?原油宝作为具有期货属性的金融衍生品,属于最高风险偏好的产品之一,远远超出了银行对理财客户的风险等级要求。中行是否针对合格投资者的认定进行更高风险测评?是否遵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规定?若后续涉及诉讼,中行应对尽适当性义务负举证责任。
B. 私募理财产品面向不超过多少名合规投资者
《基复金法》第八十八条规制定:“非公开募集基金应当向合格投资者募集,合格投资者累计不得超过二百人”,也就是说,“契约型”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人数可最多不超过200人,突破了(有限)公司制、合伙制基金的50人限制。
私募理财投资对投资者也有比较严格的门槛,详情请看图:
C. 怎么用中国理财网查理财产品是不是真的合规的
1、点击进入“中国理财网”:中国理财网
拓展资料:
中国理财网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的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信息披露门户网站,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开发、运营、维护和管理。
该网站与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和理财资产管理计划共同构成了三位一体的系统架构,是我国理财市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开发、运营、维护和管理。
网站的建立旨在打造一个专业化、集中化的服务平台,实现理财产品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为广大金融投资者提供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理财综合服务,以实现银行业理财业务的品质提升和卓越发展。
D. 越来越多的人从银行离职,究竟为什么
在我们的身边也是有许多的银行企业,大家应该都非常的清楚这些银行。银行和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要和我们所熟悉的银行有过交集。但是对于在银行里工作的这些人给大家的印象就是那绝对的金饭碗。每天穿的非常的正式,而且上班的地方也都是每个城市最好的地段。
银行也是企业企业的发展也是要经历这些阶段的,我们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还需要在办公室里勾心斗角。许多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般都在互联网上进行金融服务,所以说在这方面挣钱非常的难,就有很多人离开了银行。想借助社会关系前往一个更好的平台发展。
E. 你好 我投资一个线下p2p理财产品 现在到期不给对付 之前是期限错配了 说现在为了合规整改停止回款
这基本上是资金链断裂,本金被骗的可能性大,那种方式都是缓兵之计,拖延时间以利于平台快速逃跑,当务之急是立即报警,可能还有一线希望。
F. 商业银行发行的定期存款68个月合规吗为什么
更像一款代理保险产品。银行代理保险,就目前情况来说可谓良莠不齐,套路多,真诚少。尤其是有保险公司销售人员驻点的银行,保险销售人员借助银行平台,拓展自己业绩。不论着妆和言行等,均不规范,个别急功近利之人更有混淆视听,诱导销售之嫌。将保险产品描述为银行存款的,并非没有,客户确实需要认真甄别。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民营银行开发的新的存款类产品。但是,是否为存款类产品,也容易鉴别。首先,可以在其官方网站上进行查询是否属实;其次,仔细研读产品说明书,是存款,是理财还是代理保险产品,一目了然;第三,是存款就必然存在于存单、存折或者银行卡上,总有一个账户生根。如果银行提供的是其他凭证,这就需要考证了。一般类存款和其他产品的风险系数有很大区别,请大家擦亮双眼吧!切勿盲目贪图高利息。
G. 信托公司将高风险和低风险理财产品捆绑销售合规吗
如果产品合规的话,捆绑销售没有问题。
关键是投资者要做好判断。
看看相关的理财产品是否适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