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书单
一、金融史(共10本)
《中国是部金融史》:陈雨露/杨忠恕,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
《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陈雨露/杨忠恕,九州出版社,2014年
《世界是部金融史》:陈雨露/杨栋,北京出版社,2011年
《金融可以颠覆历史》:王巍,中国友谊出版社,2013年
《金融可以颠覆历史2》:王巍,中国友谊出版社,2015年
《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美] 卡门M.莱因哈特/[美] 肯尼斯S.罗格夫著;綦相/刘晓锋/刘丽娜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
《图说金融史》:李弘,中信出版社,2015年
《美国货币史(1867-1960)》:[美] 弗里德曼,[美] 施瓦茨 著;巴曙松 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第1卷)》:曾康霖,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
《中国金融通史》第一卷-第五卷:李飞/赵海宽/许国信/洪葭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
二、互联网金融(共22本)
《互联网金融》:罗明雄/唐颖/刘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
《新金融时代》: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信出版社,2015年
《互联网金融手册》: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新金融·新生态》:霍学文,中信出版社,2015年
《互联网金融·即将到来的新金融时代》:姚文平,中信出版社,2014年
《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李耀东/李钧,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
《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陈宇(江南愤青),东方出版社,2014年
《金融新格局·资产证券化的突破与创新》:林华,中信出版社,2015年
《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与架构》:郭勤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
《颠覆金融》:汤浔芳,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年
《互联网+普惠金融:新金融时代》,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互联网金融模式与创新》:胡世良,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
《没有银行的世界》:西蒙·狄克逊,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
《互联网金融+:中国经济新引擎》,王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玩转互联网金融》:孙诚德,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
《金融e时代》:万建华,中信出版社,2013年
《互联网信贷风险与大数据:如何开始互联网金融的实践》:陈红梅,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
《互联网金融蓝皮书: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5》,李东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互联网金融研究报告·2015》:陈勇,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年
《互联网金融蓝皮书2015》,乐天/段永朝/李犁,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
《互联网金融理论、实践与监管》:范文仲,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年
《互联网金融逻辑与结构》: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三、互联网金融法律(共7本)
《互联网金融法律与实务》:李爱君,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互联网金融法律与风险控制》:黄震/邓建鹏,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
《互联网金融法律评论》:许多奇,法律出版社,2015年
《互联网金融法律集》:白洁/刘洪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
《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防范实务指导》:刘永斌,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
《互联网金融:中国实践的法律透视》:吴晓灵,上海远东出版社,2015年
《互联网金融犯罪概说》:郭华,法律出版社,2015年
四、网贷P2P(共11本)
《中国P2P网络借贷:市场、机构与模式》:谢平/陈超/陈晓文,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年
《P2P:中国式高收益债券投资指南》:陈文,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P2P网贷风云:趋势·监管·案例》:黄震/邓建鹏,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年
《中国网络信贷行业发展报告:P2P网贷平台风险评级与分析:2014-2015》:黄国平/武旭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lending club 简史》:瑞顿(作者)/第一财经新金融研究中心 (译者),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
《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5》:零壹研究院,东方出版社,2015年
《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4》:零壹财经,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
《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3》:第一财经,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
《2014中国网络借贷行业蓝皮书》:王家卓/徐红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
《2013中国网络借贷行业蓝皮书》:王家卓/徐红伟,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
《P2P网络平台运营手册》:徐红伟,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年
五、支付(共10本)
《支付革命:互联网时代的第三方支付》:马梅/朱晓明/周金黄/陈宇/季家友,中信出版社,2014年
《支付战争:互联网金融创世纪》:[美] 埃里克·杰克逊(Eric M. Jackson)著;徐彬/王晓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
《中国网络支付安全白皮书》,巴曙松/杨彪/朱海明,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年
《移动支付理论与实务》: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年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5)》:杨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中国现代支付体系变革与创新》:郭田勇,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年
《支付结算理论与实务》:曹红辉/田海山,中国市场出版社,2014年
《中国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研究》:杨彪,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
《电子支付与网络银行》:周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中国支付行业的黄金时代》:马晨明,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
六、众筹(共17本)
《互联网+金融=众筹金融:众筹改变金融》:杨东/文诚公,人民出版社,2015年
《五板资本市场:众创空间+孵化+股权众筹》:张焕军,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年
《众筹金融生态》:王玉祥/刘文献/杨东,中信出版社,2015年
《中国式众筹》:杨勇/韩树杰,中信出版社,2015年
《互联网金融第三浪:众筹崛起》:盛佳/汤浔芳/杨东/杨倩,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年
《玩转众筹》:魏来,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
《智慧众筹》:霍学文/沈鸿/黄震,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年
《众筹:互联网融资权威指南》:斯蒂芬·德森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众筹:传统融资模式颠覆与创新》:盛佳/柯斌/杨倩,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
《股权众筹》:郭勤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赢在众筹:实战·技巧·风险》:杨东/黄超达/刘思宇,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年
《解放众筹》:刘文献,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年
《众筹之路》:舒元/郑贵辉/耿雪辉/徐荣,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年
《实战众筹》:张栋伟,文艺出版社,2015年
《众筹服务行业白皮书2014》,柏亮,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
《众筹》:默德威娜·里斯-莫格/路本福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年
《众筹投资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指南》:[美] 舍伍德·奈斯(Sherwood Neiss),[美] 杰森·W.贝斯特(Jason W. Best),[美] 扎克·卡萨迪·多里翁(Zak Cassady-Dorion)著;陶尚芸,沈玉平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
七、互联网银行(共5本)
《互联网银行:美国经验与中国比较》:廖理/张伟强/王正位/赵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
《银行3.0 移动互联时代的银行转型之道》:布莱特·金,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年
《互联网银行:数字新金融时代》:[英] 克里斯·斯金纳(Chris Skinner)著;张建敏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
《互联网挑战银行:谁是21世纪的恐龙》:樊志刚/黄旭/胡婕,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年
《互联网+银行变革与监管》:阎庆民/杨爽,中信出版社,2015年
八、虚拟货币(共7本)
《货币革命:改变经济未来的虚拟货币》爱德华·卡斯特罗诺瓦(Edward Castronova)著;束宇 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
《比特币:一个虚幻而真实的金融世界》:李钧/长铗,中信出版社社,2014年
《加密货币虚拟货币如何挑战全球经济秩序》:[美] 保罗·维格纳(Paul Vigna),迈克尔·J·卡西(Michael J. Casey)著;吴建刚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
《争议比特币:一场颠覆货币体系的革命》:何建湘,蔡骏杰,冷元红,中信出版社,2014年
《解密比特币》:刘宁/沈大海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
《数字货币:比特币数据报告与操作指南》:李钧,龚明/毛世行/高航,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
《比特币》:罗强/张睿,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
2. 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哪个好,有什么区别
这位朋友你好,这两家保险公司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可以说是统治国内的保险行业。
那么这两大巨头要分个高低还真的有点困难,如果光是看规模,那么中国人寿排第一,毕竟他是一家国有企业,平安紧随其后。这里有个数据齐全的排名表大家可以了解一下:《2020保险公司全国排名新鲜出炉!》那么奶爸就分别介绍一下这两家公司吧: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的子公司。摘于权威数据,平安人寿的注册资本在2017年底已经达到了338亿元。
全国设立有42家分公司及超过3,200多个正在营业的网点,人寿保险代理人高达130多万名。而且在财富2019中国五百强排行榜中,平安保险公司排名第四,只有行业巨头中国人寿位居了第11位。
偿付能力越强,越不用担心赔付不能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银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评定有两个比较重要的评价标准,其中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应该要超过50%,与此同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也是要高于100%的。
而平安保险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寿保险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72.15%,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都为281.57%,2019年3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A类。
总的来说,中国人寿保险还是比较靠谱的。
无论是中国人寿还是平安保险,我们购买保险产品最重要的还是看产品适不适合自己,不能因为两家公司规模庞大而作为首选对象。
来源:奶爸保
3. 敢问哪位大神知道哪里可以看到一些比较著名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历史收益率 要一年左右的。
现在理财通还是不错的投资理财方式,理财通保护资金是比较安全的设置了安全卡专,你的资金不用于属消费,只能提现到你的银行卡里面投资的风险也比较低,几乎是没有什么风险,收益比较稳定,还是可以信赖的,比较高收益低风险的理财选择
4. 全球历史最久的互联网金融公司
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B ,Seurity First Bank)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及蓬勃发展,专互联网金融开始应运属而生。1971年,美国创立Nasdap系统,标志着网络金融这一全新的经营方式从构想开始进入实际运营。1995年10月18日,美国诞生了全球第一家纯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B ,Seurity First Bank),标志着金融业新革命的崛起。
5. 帝友的发展历史
2015年
03/213月11日,由央广网财经主办的两会特别论坛之“互联网金融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举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姜海清,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全国政协委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贾康,以及帝友创始人张艺辉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03/31 3月31日下午,由帝友网络主办,懒猫金服协办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开放与创新服务联盟】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会上宣布中国互联网金融开放与创新服务联盟正式成立。
o4/17 4月17日,清科研究中心发布了《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资机构最关注热门企业榜单》,在30家入选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榜单中,帝友也赫然位列其中,且是榜单中唯一一家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
05/21 2015年5月21日,由中国网贷俱乐部发起,帝友主办的“互联网金融1+1>2,能量汇聚资源共享”全国巡讲首站在厦门华尔街咖啡厅举办。
2014年
11/27帝友公司推出了全球首家免费p2p网贷云系统:帝友云1.0体验版。
05/27 帝友系统CEO张艺辉在2014中国金融论坛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P2P网贷平台存在着诸多风险,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平台安全。
2013年
12/31 Dyp2p(帝友)V4.0版本研发完成,即将在2014年初上市。
02/16 Dyp2p V3.1版本系统渗透测试,进一步提高系统安全性。
01/03 Dyp2p V3.1版本正式上线,完善系统后台功能,进一步提高系统稳定性。
2012年
10/08 升级工具开发完成,使用盗版系统、早期V1.0/V2.0版本系统可直接升级V3.0版本。
08/20 帝友P2P借贷系统产品网站备案成功,备案号为:闽ICP备12013734号-17 。
08/20 帝友申请了中文域名,帝友.com。
07/06 帝友P2P借贷系统V3.0版权号正式通过,版权号:2012SR060689
07/01 dyp2p V3版本 帝友p2p借贷系统检测工具正式上线,保证资金数据的完整性。
06/20 厦门帝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搬家!
03/15 dyp2p v3版本正式上线,优化了数据结构,处理方式等,防止秒标出错的情况发生。
02/15 帝友P2P借贷系统产品站正式上线。
2011年
09/10 帝友P2P借贷系统V2.2上线
06/07 dyp2p V2.1上线
03/20 dyp2p V2.0正式上线
2010年
10/11 dyP2P V1.2 上线
08/22 dyp2p V1.1上线。
06/07 厦门帝 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02/11 dyp2p V1.0正式上线。
2009年
2009年12月 正式发布V1.0测试版本!
6. 从供给侧改革看,金融科技面临怎样的历史性机遇
提要:近日笔者受邀参加中国电子商务大会“互联网+支付”分论坛,并做了“供给侧改革与金融科技”的主题演讲。北京商报做了全文记录和刊载,摘录如下:
薛洪言: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主办方邀请苏宁金融研究院来参加这次论坛。今天我要分享的题目是供给侧改革与金融科技,主要讲一下在目前的供给侧改革形势下,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的一些机遇以及互联网支付的发展趋势与背景。
首先,看一张图。这张图以银行业为代表,描述了过去5年中银行业面临的问题,随着实体经济持续的低迷,不良率在持续的攀升,净利润的增速在持续的下降,这是我们讲供给侧改革之前的金融业大的宏观背景。
基于这样的背景,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对金融机构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供给侧改革提出了五大任务,先看一下前三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这三大任务对金融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资产压缩上。去产能、去库存,是去抵押物、去僵尸企业;去杠杆是去债务、去信贷,对金融机构来讲是对资产的压缩,压缩会有什么影响,表现为两大影响,一是导致不良率的攀升,包括去产能,包括去僵尸企业的过程中,银行的不良贷款会有一个快速的上升趋势;第二是会持续面临一个信贷需求的不足。在传统的产业面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它也在进行一个求变,进行创新,它主要方向就是瞄准经济的新业态。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经济的新业态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经济的新业态它大概的特征,包括共享经济、轻资产和大数据等,新的经济业态会产生一个新的金融服务的需求,它的需求其实目前已经涌现出来了,我列了几个,包括社交理财、股权融资、在线借贷P2P、投贷联动等。
新经济新金融需求下传统金融面临怎样的挑战。传统金融机构信用风险防控主要依托还是抵质押担保的模式,在新的业态下,新的经济是一种轻资产的经济,是一种大数据的经济,这种经济缺少合格的抵押品,所以传统的金融机构在提供这些服务过程当中会面临一些不足。这种情况下为金融科技的崛起创造一个机会。
金融科技是在满足缝隙性的金融需求中崛起的,开始的时候,新的业态产生过程当中衍生出来的一些新的金融需求量很小,是缝隙性的,新金融业态的量也很小。随着新的经济业态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占据主导性的地位,新的金融业态在金融体系分化过程当中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经济体系会出现一个分化,加速金融体系分化的过程,这样金融科技会面临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
金融科技是一种新的模式、新的流程和服务,会对传统金融的服务方式和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改变甚至颠覆。从目前国际国内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来看,更多的主要体现在四大块。
支付清算是今天论坛讨论的主题。支付清算是典型的技术驱动性行业,随着一些基础设施的成熟,包括电子货币、云计算、区块链和生物识别技术等等,互联网支付的模式和技术也在持续向前发展。当前而言,支付清算还处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移动支付发展阶段。
在线融资。国际上有名的独角兽和大家对国内的互联网金融的印象,主要都是体现在在线融资上面。大数据风控和机器学习的普及,为在线融资和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前提。
智能投顾,包括社交理财、量化投资模型、专业的投资组合等等。智能投顾的逻辑,原来投资顾问的服务可能是一对一的,对投资人的门槛要求很高,比如有几百万资产等等,但是智能投顾出现后,相当于把高大上的投资组合,一些投资理财的技术窍门等进行模型化,从而把门槛大大降低,可以使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享受到这种服务。目前,智能投顾在美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也诞生了几个有名的独角兽,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
最后,互联网保险,也是金融科技的一个比较显著的应用领域。
我画了两个箭头,包括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共享金融,这代表着业界和学术界对金融发展大的共识性看法。互联网金融往前看,它是金融+互联网的过程,但是往后看更多的就是共享金融的过程。互联网金融只是个过渡性的概念,随着共享经济和新经济业态的发展,未来会向共享金融的方向发展。无论金融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金融,还是共享金融,它都是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应用的表现。
互联网支付。互联网支付是基于互联网价值交换的过程,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进行的。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种桌面互联网的时代,可能当时是一个PC端上网,那时候的支付更多是互联网支付,就是PC端的支付。最近这些年它主流的形态,变成了移动端的移动互联网,包括实时在线,原来是上网,现在是在线。包括移动化的智能设备越来越普及,数据可记录,进入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相应互联网支付进入移动支付的时代。
未来支付向哪一方面发展?随着区块链在国际上的成熟,国际国内成立了很多的区块链的实验室,在实验条件下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支付清算的模拟。
随着区块链和分布式时代的到来,我们互联网支付也会再往前发展,发展成分布式的支付或者其它方式。区块链解决了价值交换的几大问题,在价值交换的过程当中,第一解决价值的唯一性的问题,区块链可以保证这个问题。还有可信任性,第三方的支付,包括移动支付这块,可能通过第三方的机构解决信任问题。未来区块链技术驱动的时候,区块链本身可以保证它的虚拟空间可信任性,包括交换的可信任性。
最后,讲一讲目前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在移动支付时代,信任问题的解决依靠的是第三方中介,也就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主要靠数字证书、静态密码、电子签名等等,还有一些生物特征、指纹支付等等解决安全性问题。场景目前有三大块,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和受理、银行卡的收单。目前的创新体现在NFC支付、声波支付、扫码支付、云支付等方面。
目前行业的现状,用三个“三足鼎立”可以大致的概括一下。业务结构是线下收单、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是三足鼎立的趋势。还有移动支付结构也是三块,个人转帐还款应用、移动金融、移动消费是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线下收单结构是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公司呈现三足鼎立的状态。以上是关于第三方支付和金融科技的发展最新前沿和目前的现状。
谢谢大家!
7. 从万人敬仰,到众人唾弃,马云到底做错了什么
从万人敬仰,到众人唾弃,马云到底做错了什么?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逐渐普及到了千家万户,这些年来我们国内的互联网企业也像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比较出名的就有网络、腾讯、阿里、美团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1999年阿里巴巴正式创建,之后在2003年淘宝成立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阿里的电商开始崛起,逐渐成为了我们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而马云的名字也变得家喻户晓了,马云多次登顶国内首富的位置。
另外一件事就是蚂蚁集团的上市了,众所周知蚂蚁集团的主要业务就是支付宝,因为支付宝是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蚂蚁上市前的预估市值甚至超过了石油巨头沙特阿美。那么蚂蚁集团何德何能呢?经过详细的剖析大家才发现,蚂蚁集团的主要利润是来自于贷款业务。
别看蚂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里面有“科技”两个字,但实际上这家企业和科技压根就是不沾边的,完完全全就是金融的游戏。马云不断鼓吹的“互联网金融”并不能给实体产业带来什么发展,反倒是用花呗、借呗等产品割了无数年轻人的韭菜。
8. 银行风控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趋势一:监管拓宽加深
监管范围正在持续扩大。麦肯锡预计未来十年内,加大消费者保护和“行为”监管的趋势仍将延续,甚至加快。那些信息不对称、高转换成本、不当和晦涩的建议、不透明或过于复杂的产品功能或定价结构都可能受到更为严密的审查。产品捆绑和交叉补贴也将更为困难,可以促使一些市场更公平地进行产品定价。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客户可以改用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其他产品,银行甚至有义务告知这一情况。或必须定期告知消费者更廉价的选择。这些趋势将会显著影响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方面面。
一是,在监管框架内进行优化。
资本、流动性、融资、杠杆率以及恢复处置机制的建立可能会敦促银行构建符合所有监管限制的资产负债表和业务,在满足相关要求比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资金。这可能会限制银行的战略自由度,要求银行建立全新且具备高度分析能力的业务优化和战略制定流程。风险职能在这些领域作用重大,可扮演关键角色。
二是,银行能否光明磊落地披露自己的业务做法?
仅仅符合现有规则是不够的,如果银行要免受未来法规的回溯判决影响,就必需遵循一系列广泛原则。例如,银行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检视自己的做法是否“公平”,是否能光明磊落地向客户、监管部门和公众完整披露自己的业务做法?如果不能,那么这就是一个明确的警告信号。银行可能需要评估整个销售和服务方法,审核端对端流程、定价结构及水平。
三是,消除人工干预,自动合规。
如今法律法规逐渐复杂,不合规问题愈加突出,银行只能在处理客户业务风险过程中尽量消除人工干预,把正确的行为固化到产品、服务和流程中。在无法实现自动化干预的领域,强有力的监督监控将会愈发重要,因为这是确保第一道防线错误率极低和第二道防线有效监督的唯一方法。
四是,与业务部门协作。
风险职能只有和业务部门加紧合作,才能沉着应对监管要求。银行要做到零风险全面合规,就要从一开始思考流程构成,而不是业务部门设计完战略或新产品后再追加马后炮。
趋势二:客户期望改变
未来十年内,客户期望改变和技术发展料将引发银行业巨变,使行业改头换面。届时,技术普及对客户而言可能就如家常便饭。
创新影响着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但最重要的颠覆可能发生在银行的业务承接和销售流程上。
回顾一下银行的基本业务模式就可以了解其中的盈利情况,将近六成的银行利润来自于业务承接、销售、分销和其他面向客户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净资本收益率达到了22%的诱人水平。
银行若要赢得这场客户关系战就要付出大量努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风险职能就必须成为核心贡献者,在整个过程中与业务部门紧密协作,并强调两个重点:
一是自动化即时决策。
银行必须建立高度定制化的流程,快速实时响应客户要求(如开户、贷款申请等)。风险职能要帮助银行在无人工干预的环境下进行风险评估和决策制定。这通常要求银行出台大规模的零基础流程再设计,采纳更多非传统数据。专门为美英小企业提供贷款解决方案的公司Kabbag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申请者无需提交复杂冗长的文件便可通过在线途径快速便捷地申请贷款。Kabbage会评估各种数据来源(如PayPal交易、亚马逊交易、eBay交易信息和UPS发货量信息)。
目前,部分银行正着手设计更便捷的开户流程,大部分所需数据可通过公共来源预先填好,使客户受理体验尽量简单、做到衔接无缝和简短。在这种情况下,风险职能的挑战在于建立起一种安全友好的识别验证方法。
二是“一人细分客群”。
随着银行在客户细分和产品服务上更加成熟复杂,最终可能会建立“一人细分客群”,提供单人量身定制的价格和产品。不过此举也复杂化了相应流程,对银行来说代价不菲。为了保护消费者免受不当定价和审批决策的影响,监管部门也可能对银行设置诸多限制。
风险职能需要与运营和其他职能共同寻找对策,在提供高度定制化解决方案的同时妥善处理新问题。
趋势三:让技术和分析助力风险职能
科技不仅改变了客户行为,高级分析能力的发展也孕育了全新风险管理技术。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带来了成本更低、速度更快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推动了更有效的风险决策支持和流程整合。虽然未来十年还将出现大量未知的创新,并显著影响风险管理进程。这些创新因素包括大数据、机器学习、众包。
许多行业都已采用机器学习技术,比如天气预报、亚马逊产品推荐、谷歌垃圾邮件识别和奈飞(Netflix)建议都是很好的例子。某些银行已经开始在催收或信用卡欺诈侦测等领域开展试验,成效显著。
衡量模型预测能力的基尼系数也大幅改善。麦肯锡预计,银行的风险职能将在多个领域采用机器学习,如金融犯罪侦查、信贷审核、早期预警系统、零售和中小企业(SME)客群催收。
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商业设想众包,许多企业正通过这种方式提高部分领域的工作效率。美国Allstate的保险公司举办了一场汽车意外保险理赔算法众包挑战赛,参赛者均为数据科学家。该公司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便成功将模型预测能力提高了2.7倍。
许多此类技术创新都能降低风险成本和罚款。银行越早采用这些技术便能越早建立竞争优势。不过,保护客户数据隐私必须是一个重要前提。
趋势四:非金融风险类型正在出现
金融风险管理在过去20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他风险管理却更似原地踏步。
过去五年来,运营合规风险相关的罚款、损失、法律成本飙升,迫使银行不得不开始关注这些风险。比如传染风险、模型风险、网络攻击等,银行还需要建立风险职能新能力和新流程,管理跟踪上述新兴风险。
趋势五:通过消除偏见更科学制定风险决策
另一种风险来源于偏见导致的错误决策。银行风险职能需要加强偏见识别和除偏技巧。
偏见识别。第一步要评估银行的哪些风险决策可能受到偏见影响。一旦有了这方面的理解,就能更容易识别偏见、降低影响。这个步骤其实相当重要,因为制定风险决策的过程中始终会存在偏见。那大型企业用于贷款审核的模型也会存在同样的问题吗?相比于人脑制定信贷决策,使用模型的问题相对较少。
然而,在建模过程中仍然会多少存在偏见。传统的回归模型一般始于建模人员的假设,如哪些因素具备预测能力,并应该被纳入模型。机器学习借助算法自行找出风险动因,成为能有效解决偏见问题的新方案。
除偏技巧。银行可采用三种技巧减少或避免决策偏见:通过分析为决策制定者提供更多事实;善用辩论技巧消除对话和决策中的偏见;通过组织在企业中建立新的决策方式。
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定性信贷评估(QCA)。全球多家银行已在新兴市场中小企业贷款审核环节用上了QCA,这些市场的财务数据往往缺失、不全或不可靠。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往往需要依靠来自专家的人工判断。
虽然此举会导致一些主观偏见的出现,但银行可以采取众多措施提高决策质量。通常银行会用研讨会的形式进行QCA,汇集一批最优秀的信贷主管共同识别一系列潜在的预测因素,然后根据历史亏损情况逆向测试进行筛选。
趋势六:大规模降本需求
银行系统在大部分地区和产品类别上都出现了缓慢但持续的盈利水平下滑。银行努力通过改善运营成本弥补利润率下滑,导致净资产收益率持续保持在长期平均值的低位。
资本要求提高及合规成本增加等一系列监管的进一步收紧、以及低成本数字化竞争者的出现都为银行带来了不少压力,麦肯锡同时预计,这种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剧。某些产品更易受到影响,银行如果仍旧无所作为,到2025年,某些产品类别高达40%的收入将会面临风险。
既然颠覆性如此强大,银行必须重新思考运营成本构成,以更低成本创造更高价值。银行如果已经采用了零基础预算、增值分析(即需求管理)、外包等传统的渐进降本方法,简化、标准化、数字化将是剩下为数不多的大幅降本途径。
银行风险需要对加大投入节省风险成本,应对前文提到的多种结构性趋势。在现有行业和监管环境,克服挑战无捷径可走,银行需要在未来十年内重新思考部署这些决策。
值得关注的是,到2025年,银行的风险职能将对银行的成功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2025年,银行的风险职能可能会担任无缝、无偏见风险决策和全面组织监控的设计工作,通过降低风险和运营成本、提供直观的客户体验和引导银行合规等方式创造更大价值。业务承接、销售、分销和其他面向客户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净资本收益率达到了22%的诱人水平。
(8)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史扩展阅读
银行风险管理的实施
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银行风险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而且还取决于银行的组织设置和管理方式等。银行风险管理的实施必须注重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在经营上,必须采取稳健的原则,银行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从经营决策到具体业务的操作,都必须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来寻求盈利的极大化。
二是在业务上,采取一系列风险分散或风险转嫁的自我保护措施,通过将风险管理数量化、具体化和制度化,确保风险在自身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三是在组织安排和部门设置上,要求银行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并且强调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定期对各业务部门制订的具体风险管理对策和目标进行检查和监督;并且将市场销售部和操作系统部分开设置,健全内部的制约机制。总之,银行在组织安排和部门设置上均必须体现防范风险的思想。
四是在财务上,采取稳健的会计原则,银行应在执行权责发生制的同时,按照稳健的会计原则,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对呆账准备、应收未收款、盈余分配等方面作出适当的处理,以确保银行的资产质量,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