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阐述135脱贫攻坚的总目标是什么,2016年精准扶贫的工作
135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1)产业扶贫金融服务问题扩展阅读:
1、涵盖整个创新链条
“在过去的科技规划中,很少提到科技金融方面的内容。这次规划不但提到了科技金融,还谈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谈到如何支持发展各类风投、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特别重视在新的情况下发展新经济。”许倞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说:“以前叫科技规划,这次叫科技创新规划,这一变化突出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与创新的结合。《规划》的一大亮点就是从整个创新链条出发,涵盖从研究开发一直到产业化的全过程。”
2、构筑国家先发优势
《规划》提出构筑国家先发优势,面向2030年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重点开发移动互联、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0.93%资金研报]、无人驾驶汽车等技术的发展。
同时,围绕增加创新的源头供给,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加强自由探索与学科体系建设,强化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在整个国际科技竞争中,我国在有些领域已经走到了前列,怎样才能走得更快更好呢?针对新形势,《规划》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前沿性、引领性。”
许倞说,如果说制定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时更多处于一种赶超追踪局面的话,《规划》则面向以我国科技发展步入领跑、并跑、跟跑并行的新阶段,更注重构筑先发优势,更加注重颠覆性技术对产业变革的影响。
3、注重“区域”和“文化”
《规划》提出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创新发展;建设带动性强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依托北京、上海、安徽等大科学装置集中的地区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
在京津冀、上海、安徽、广东、四川和沈阳、武汉、西安等区域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规划》突出了区域创新。”吕薇说,我国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创新发展阶段、创新要素布局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必须要因地制宜地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创新也在全球化。
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要素在全球流动。哪里环境好,创新要素就流向哪里。所以各地都在努力营造创新环境,来吸引国内外的创新要素。”吕薇说。
⑵ 中扶众邦(北京)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为中国扶贫开发服务有限公司产业金融扶贫办公室的下属业务单位它主营
主营商业超市、养老企业以及农业企业打包上市项目。
⑶ 为什么要进行扶贫攻坚,怎么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扶贫开发以来,中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扶贫开发为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社会和谐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全球的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贫困地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一是贫困人口多,按照国家的标准,到2013年底还有820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参考国际标准,还有两亿多人。
二是贫困程度还比较深,贫困人口不仅收入水平低,一些地方还面临着吃水、行路、用电、上学、就医、贷款等诸多困难。三是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大部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自然灾害多、基础设施落后的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方的贫困问题是难啃的硬骨头,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短板,所以必须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协力打一场新的扶贫攻坚战。
1、不断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多种农业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扶贫资金。中国减贫战略的核心是对贫困人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发展能力、扩大发展机会。
2、创新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机制:自力更生、地方为主、国家支持、社会捐赠、对口支援、市场驱动、国际援助,7个机制组成了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相互补充、激励相容、广泛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1986年起,中国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设立了扶贫开发专门机构,评定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制定与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扶贫开发方针,并于1994年、2001年、2011年分别制定了扶贫规划纲要,明确了阶段性扶贫开发目标。
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⑷ 建始县金融扶贫除了产业扶贫小额信贷还有什么
金融产业扶贫是贯彻精准扶贫战略思路的本质要求,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版,是破权解产业发展资金难题的有效途径。为保障效果,湘潭县明确了“三个必须、一个禁止”原则,即:小额信贷资金必须用于发展产业,贫困农户必须自主参与项目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须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禁止将信贷资金用于简单的资本分成。
⑸ 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有什么区别
1、批准设立人员不同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合作社(英文名称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中文简称农村信用社、农信社)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2、作用不同
村镇银行的建立,有效的填补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空白,增加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
(5)产业扶贫金融服务问题扩展阅读: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地域和准入门槛
村镇银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机构设置在县、乡镇,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地(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2、市场定位
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满足农户的小额贷款需求,二是服务当地中小型企业。为有效满足当地“三农”发展需要,确保村镇银行服务“三农”政策的贯彻实施。
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要求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在缴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投入当地农村发展建设,然后才可将富余资金投入其他方面。
3、治理结构
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村镇银行根据现代企业的组织标准建立和设置组织构架,同时按照科学运行、有效治理的原则,村镇银行的管理结构是扁平化的,管理层次少、中间不易断开或时滞,决策链条短、反映速度相对较快,业务流程结构与农业产业的金融资金要求较为贴合。
4、发起人制度和产权结构
村镇银行的创新之处“发起人制度”是指银监会规定,必须有一家符合监管条件,管理规范、经营效益好的商业银行作为主要发起银行并且单一金融机构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此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
后为了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村镇银行,银监会于2012年5月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将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降至15%,进一步促进了村镇银行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早在50年代,人民银行在农村的网点就改为了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宗旨是“农民在资金上互帮互助”,即农民组成信用合作社,社员出钱组成资本金,社员用钱可以贷款。但是这个信用合作社,从来都不是农民自愿组成的,而是官方一手操办的。
最初的信用社,大部分出资来自国家,农民的出资只占很少部分。50多年来信用社的体制虽然改了不知道多少次,但“官办”是一以贯之的。2004年左右,央行和地方政府曾拿出大量资金(央行就拿了1650亿)给信用社的亏空买单。所以说信用社的产权并不模糊,它的所有人就是政府。
县联社与单个信用社的关系,就相当于总行与支行的关系。一个县里有县联社,一开始县联社归农业银行管;1996年之后又归人民银行管;1999年之后人民银行又逐步组建了地(市)联社,县联社又归地(市)联社管。
2003年之后,人民银行退出,取消地(市)联社,把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交给省政府,省政府又成立了省联社,省联社管着县联社。到此为止,从经济和法律角度讲,每家县联社都相当于一家独立的银行(企业),实际所有人是省政府,省内的县联社共同入股,组建了省联社,所以省联社其实还是县联社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