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公司 > 金融机构供给乏力

金融机构供给乏力

发布时间:2021-01-17 12:32:55

⑴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完善《货币银行学》课后题

我国的金融市场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金融结构失衡。我国的金融机构虽然呈现不断优化趋势,但现存结构状态仍然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甚至严重制约了金融效率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二)金融创新乏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很落后,且存在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在有限的金融创新中,各领域进展失衡的状况。这些都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效率,削弱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竞争力。(三)金融监管存在突出问题。从内部看,金融机构面临着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困境,即如何真正解决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从外部监管看,首先表现为金融法规建设滞后,中国现行有关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经过多年修改,已经较为系统,较为完善。但由于我国的整体法律基础不牢固,金融监管经验不足,法律的涵盖面并不广泛,法律的局限性严重,特别是一些临时性的管理条件、实施办法,缺乏一致性、连续性、权威性,对金融市场发展极为不利。(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塞不通,人为割裂,迫使资金变相暗通,阻碍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阻滞货币政策的传导,减弱了货币政策效力,使货币市场的发展能有效地带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且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一些监管真空。

如何完善:(一)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
首先,要重新认识货币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同业拆借市场。一是要规范、健全同业拆借市场交易网络系统;二是充分发挥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功能,在有效利用有形拆借市场的前提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稳步发展我国的无形拆借市场,提高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能力;三是规范拆借市场行为,通过制定有关的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规范市场运作,严格市场管理和监控,使拆借市场运转正常化、良性化;四是加大抵押担保拆借比重,改变我国拆借市场上基本以信用拆借为主要手段的现状,以此达到防范和分散风险的目的;五是加大中央银行的调控力度。
第三,大力发展商业票据市场。

(二)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首先,应调整非国有经济与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政策,适当扩大它们的投资需求;其次,进一步健全国债市场;第三、适当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第四,逐步使社会保障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第五、着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第六、完善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体系;第七、发展机构投资者。

⑵ 试述金融机构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

我国金融市场当前存在的问题: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甚至于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在行业规模、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开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第一,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增长速度过于缓慢,内部行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结构不协调。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在6%左右,2003年美国金融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8.3%,而我国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近年来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过慢,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乏力。金融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均衡,银行业居绝对主导地位,而证券经纪与交易业、保险业、信托投资业的比重相对偏低。而且,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较大,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第二,金融服务各行业竞争力较弱,不能有效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产品。从2004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来看,排名第一的花旗银行的一级资本为744.15亿美元,不良资产比率为2.06%;而国内排名最高的中国银行的一级资本为348.51亿美元,而其不良资产比率却达到了5.12%,四大行中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资产比率甚至高达18.99%。保险业方面,根据瑞士再保险的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保险业占全球保险市场的份额排名虽居第11位,但保费收入规模仅521.71亿美元,保险密度在全球排名第72位,人均保险金额为40.2美元;保险深度排名第42位,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26%。证券业方面的表现更让人担忧,2004年底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40家,总资产3781亿元,总负债2765亿元,全年实现利润为-78亿元,整个行业处于亏损状态。 第三,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能力不强,外资金融机构在金融业务创新上具有绝对优势。一方面,国外金融工具种类繁多,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且对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能力相当强;另一方面,目前中资金融机构的金融开发技术比较落后,电子化程度较低、金融工具和品种单调、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金融创新中处于被动模仿的地位,利用金融创新获取利润和占领市场主动权的能力较差。 第四,国内金融机构开展跨国业务的能力低下。除中国银行以外,其他银行海外业务的拓展尚在起步阶段,而外资银行在综合化经营模式下,通过大规模的并购和重组,其分支机构早已遍及全球。在业务开展方面,国内银行大都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而发达国家跨国银行已经把业务重点放在如利率互换、出口保理及福费廷等一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上,利用金融创新来获取利润和规避风险。 第五,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监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发达国家大都有支持金融发展的现代化交通、通讯、计算机网络以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并且非常注重适时颁布和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对金融业加以规范,对新业务、新工具进行认证。相比之下,我国金融立法比较滞后,专业性法律层次较低,法规操作性较差,在实践过程中还经常存在不能严格执行的问题。监管体制方面,我国金融监管主要依靠“三会”(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社会监管层次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而且监管内容大都以合规性监管为主,对预防性监管的关注不充分。 今后应采取的发展策略: 第一,培养金融业的服务理念和意识,使其真正成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重要产业。 第二,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根据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制。 第三,建立健全金融服务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有效控制和防范各种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 第四,注重金融服务内部各行业和地区的均衡协调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较好地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加快证券、保险和信托等其他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与实体经济体系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金融服务业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金融资源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 第五,大力培养金融人才,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⑶ 分析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状况

—— 以下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科技金融服务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金融科技发展历程

金融领域的科技应用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金融电子化、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第三阶段金融科技强调利用前沿技术变革业务流程,推动业务创新,突出在大规模场景下的自动化和精细化运行。

⑷ 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困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重要的任务,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化解过剩产能,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供给侧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任务是五项,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供给侧的改革是根据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从现实出发做出的一个重大部署。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通过改革的办法来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改善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任务是五项,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去产能方面,准备先从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入手,因为钢铁和煤炭现在产能过剩的情况比较突出。至于僵尸企业的处置,各地就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它的范围,采取具体措施,中央也会有一定的支持政策,来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 去库存方面,关键还是房地产库存,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昨天发布的消息应该是个利好消息,对去库存会起到促进作用,现今也正在鼓励新市民购房,推动保障房的建设,特别是货币化安置的政策。货币化就是享受保障房的这些群体,政府不一定去盖保障房,可以把现有存量的商品房收购集中起来,再安排给这些需要有保障性住房或者棚户区改造的群体,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化解房地产的库存。 去杠杆方面,主要是企业的杠杆,从金融系统一直到企业,都会非常稳妥地来处置。 降成本方面,现已在调查制定方案,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另外还有不合理的收费,还有其他一些过重的企业负担,都要降下来。 补短板方面,主要是通过加大投资的力度来补短板,促进结构的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重要的任务,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化解过剩产能,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

⑸ 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影响中暴露出中国商业银行存在哪些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升级为全球经济危机的趋势日益凸现。这对我国持续多年的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工业生产显著放缓,企业经营更加困难,财政收入增幅回落,资产市场持续低迷。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从出口行业传导至与出口相关的原材料、加工、运输等众多行业,从沿海发达地区扩散至内地边远地区,从中小企业蔓延至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国经济正面临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艰难的时刻。

由于国内银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还不深,加之近年来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实行隔离,以及监管当局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实施,因此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直接冲击并不大,国内银行受到的直接损失是有限的。但是,金融是经济的反映,经济出了问题,金融肯定要出问题。目前,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反作用于银行,国内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加大的风险、经营与盈利压力。从业务拓展看,在经济下行、市场趋冷、信心受挫的情况下,银行作为社会融资中介、支付中介和财富管理中介的职能发挥受到很大抑制,无论是公司信贷、个人信贷和贸易融资等一般性贷款业务,还是公司负债、同业负债等对公负债业务;无论是POS消费、代理服务、托管受托、结算清算等支付类业务,还是QDII、外汇投资、结构性产品等财富管理业务,市场拓展都更为艰难;从风险防范看,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叠加作用下,银行面临的风险不断呈现出系统性、连锁性和突发性的特征与趋势,包括行业风险、信用风险、利率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在内的各种风险相互交织、相互作用,银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深渊;从盈利情况看,在有效信贷需求趋于减弱、存贷利差持续缩窄、利息支出成本逐渐上升、中间业务增长乏力、风险资产逐步增多、拨备支出显著增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银行净利润增速将明显放缓,过去那种超常增长的局面将难以再现。

然而,危机中也蕴含着机遇的因素,正如英国作家布瑞杰所说,“中文的‘危机’分为两个字,一个意味着危险,另一个意味着机会。”确实如此,危机总是与机遇相伴随,危中有机,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把握,牢牢抓住“危”中之“机”,“危机”就会成为“转机”。从事物发展规律看,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而矛盾双方的力量会随着形势变化而此消彼长,主次地位也会出现逆转,由此发生质的转变。所谓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从经济周期理论看,经济总是按照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周而复始的运行,萧条之后便是新一轮的复苏,因此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就曾说过“为危机而担忧是大可不必的,对市场经济来说,萧条是一服很好的清醒剂”;从历史实践经验看,众多企业就是因为抓住了 “危”中之“机”而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如大萧条后IBM的全球崛起,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日本汽车业的辉煌,亚洲金融危机后三星电子的腾飞,等等。总之,危机往往会动摇旧的规则,促成变革,从而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转折点。

应当看到,当前形势尽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构成了严峻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不少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1,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强力实施

为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建设和灾后重建等领域投入巨资,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进程。这将极大刺激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四万亿资金的投入提供了相应的信贷需求,特别是为银行适时介入和拓展政府融资平台、项目融资、中长期贷款、银团贷款等业务提供了新的机会。

第2,市场主体结构的重新洗牌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将使市场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企业间新一轮的并购、重组浪潮将再次掀起。最新一期汤森路透亚太区并购季报显示,全球其他地区并购活动在2008年均出现回落,交易额下降29.6%至2.9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并购活动仍保持强势并飙升至历史新高的1596亿美元交易额,较2007年跃升了44%,预计 2009年这一趋势将得以延续。与此同时,行业兴衰更替的特征也将进一步凸现,包括生态环保、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新材料新能源应用等一大批朝阳行业将迅速崛起。这既拓宽了银行并购贷款、财务顾问等业务的发展空间,也扩大了银行潜在的价值客户群。

第3,企业调整转型的加快实施

为有效应对危机,企业纷纷转变经营模式、优化产品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实施技术改造和升级转型,并且更加注重多产品、多客户、多渠道、多市场的营销策略。比如,在受金融危机冲击较为严重的珠三角地区,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主动调整转型的步伐普遍加快,通过出口转内销、完善产品设计能力、加大科研投入等手段加速实现从生产型企业到市场型、创新型企业的转变,仅半年时间,东莞市已有47家来料加工企业转为了三资企业,有52家企业积极进行自主品牌创建申报;而佛山市仅南海区一个区就已经有200多家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成功。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从资金、土地、税收等多方面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减轻企业负担,优惠政策之多、扶持力度之大,为多年来所罕见。通过自身的升级转型以及政府的有力扶持,企业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将得以明显增强。这减少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也有利于银行更好地拓展业务,特别是中长期贷款、股权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融资等融资业务。

第4,居民资产配置的动态调整

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金融消费观念的更新,居民的理财需求和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趋势并不会因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发售规模超过2.3万亿元,是2007年发行额的大约3倍。而且,随着市场波动加剧,居民对自身资产池的结构调整更加关注,对资产配置动态调整的意愿更强。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90%左右的银行认为股市波动对储蓄存款和同业存款的影响较大,这也充分体现了居民资产配置鲜明的动态转换特征。因此,只要银行不断丰富产品体系,主动适应客户需求变化,当前形势下财富管理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5,同业竞争格局与策略的悄然变化

国外许多大的金融机构在此次金融风暴中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或损害,从而使一些优质高端客户选择到中资银行开办业务,中资银行的声誉显著提高。在国内银行市场上不少同业实施了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调整策略,收缩或退出了某些业务与市场,进而为其他银行有选择性地介入腾出了相应的空间。另外,当前基金、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抱团过冬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这给银行更好地拓展同业业务和开展产品交叉销售带来了大好机会。

第6,直接融资工具的快速发展

为了扩大社会投资和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政府加大债券市场扩容力度,除积极鼓励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中期票据等传统债券品种外,还积极推动可分离债券、浮动利息债券、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及集合债券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发展。据统计,2008年全国包括公司债、企业债、短融和中期票据在内的信用债发行量达到9433亿元,是2007的1.72倍,而今年的发行量有望达到1.2万亿至1.3万亿元。其中,交易所市场公司债的发行量可能达到1500亿元。除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外,我国政府还将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步伐,创业板等新型市场将加快推出。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在对银行融资业务构成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动了银行债券发行承销、专项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并且进一步拓展了银企合作的空间。

第7,产业区域转移的加速推进

在成本增加和市场萎缩的双重挤压下,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逐步梯次迁往内地,更多生产要素也将在逐利性驱动下加速流向边际报酬率较高的中西部地区。据有关专家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估计5年左右完成,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4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 14000亿元左右。这无疑为银行提供配套金融服务、更好地拓展中西部市场提供了新的机会。

第8,人民币债券投资的空间拓展

2008年,伴随着货币政策基调从“从紧”到“适度宽松”的转变,债券市场在加息预期的减弱和宽裕资金的推动下走出了一波上涨行情,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平均年投资收益达6.52%左右,大大超过股票类金融产品,市场出现债券投资热潮。今年,鉴于宏观经济形势更为严峻,可以预见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宽松,物价水平也将保持在低位运行,在这一背景下,持续降息将促进货币市场流动性不断释放,这为银行进一步优化人民币债券投资组合,扩大长久期债券投资机会,提高人民币债券投资组合收益率创造了新的环境。同时,监管部门已经启动了上市商业银行在证券交易所参与债券交易的试点工作,并积极研究在银行间市场推出较高收益类债券,这将大幅提高我国债券市场的活跃度和交易量,有利于银行进一步完善债券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收益。

第9,跨境企业避险、套利的需求加大

在当前国际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走势扑朔迷离,特别是外汇和黄金市场加剧波动的情况下,企业跨境经营的风险不断加大,避险及套利的需求也随之增强。据权威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外汇避险需求总体在不断上升,有近1/3的企业希望银行能够提供更多的汇率风险管理产品。这有利于促进银行本外币、离在岸和境内外联动业务的深入开展,带动基于本外币汇差、利差的结构性避险增值类产品的创新发展。

第10,吸收人才的良好时机

由于金融危机,国外金融机构大批裁员,许多海外优秀的金融人才纷纷选择回国就业。如在去年12月底广州举办的“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上,共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800名留学人员报名参加。其中博士占51%,首次超过报名总数的一半;过去比例较少的金融、法律人才占到15%,其中有80多人曾供职于华尔街。国外优秀人才回流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国内人才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特征,为银行物色、选聘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金融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总之,面对当前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形势,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危中求机,学会用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研究方法、制定对策,坚持做到“既审慎又积极”,国内银行业就一定能够顺利度过经济严冬,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⑹ 金融业怎样服务好供给侧改革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依靠改革开放、加入WTO和劳动人口三大红利,保持经济持 续高速发展。然而,近来中国经济己经步入由高速増长转为中高速増长、经济结构调整趋于优化、 新旧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时期,以往需求侧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増长的拉动日 渐乏力,结构性的供需错配现象也较为严重,亟待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现有经济结构失衡 问题。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金融的功能就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两者互促共生。 如果说实体经济是肌体,资金是血液,金融体系则是血管。金融业必须助力供给侧改革,亦将得 益于供给侧改革。金融业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善融资结构以及健全银行业结构等方式,解放 金融束缚,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更为有力的金融支撑。而供给侧改革也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发展的助 推器。通过转变经营理念和改革体制机制,金融机构将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金融资源,提高金融 供给体系的服务质效。
一、以针对性金融改革服务供给侧改革
2015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 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的适应需 求结构的变化。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在于金融端,关键是金融的制度性改革,核心是降低企业 成本、去融资杠杆、提升资本效率。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以及健全完善银 行业结构,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经过20余年的稳步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己取得重大突破,金融机构都己具有自主决 定利率浮动的权力。充分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和变动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更好的引导金融资源 配置,不断完善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交易机制,推动社会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分散金融 风险,降低企业负债率和融资成本;有利于促进居民财富的増长,引导居民理财和消费行为理性 改变;有利于资金流向高收益、高科技和前景好的新兴产业和初创企业,为中国经济再平衡和产 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从外延粗放式的増长模式转向内涵集约式的増 长模式,真正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也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定价、结 构以及风险三方面的挑战。从产品定价来看,利率市场化导致短期利差震荡、中期利差下降,金 融机构需不断提升产品风险定价能力。从产品结构来看,为减少利差收窄的不利影响,金融机构 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即通过综合化经营扩大非息收入,进而会増加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占比。从 风险管控来看,利率震荡导致波动性増加,加之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其强烈的逐利动机也可能 带来轻视风险的倾向,这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利率市场化改革己取 得决定性的进展,未来仍有三方面任务需要持续推进。一是央行主导的商业银行基准利率体系应 尽快退出,相应的由市场主导的金融机构利率体系应逐步建立,以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二是増 强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定价能力,逐步弱化对央行基准存贷款利率的依赖。三是进一步疏通利率传 导机制,让短期利率的变化能有效影响存贷款利率、债券收益率和其他市场利率。
供给侧改革成果在资本市场的体现,主要就在于激活资本市场,为企业创造更多元化的融资 渠道,提供更低成本的融资方式。目前中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2015年,新増直 接融资仅占社会融资规模増量的23.2%,虽比2014年攀升6.03个百分点,但仍属于较低水平。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本身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是在中国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导致了对间接融资的过度依赖,产生了杠杆率过高、金融风险过于集中、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难题。加快资 本市场建设,健全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功能齐全和富有弹性的资本市场,有助于提高直接 融资比重,更好地满足创新型増长模式下实体经济多样化的融资需求。直接融资无需金融中介机 构介入,有助于盘活存量资产,减少企业对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方式的依赖,降低经济转型调整 阶段的金融风险;提升直接融资比率有助于避免由于依靠银行信贷加杠杆,而造成非金融部门财 务不可持续的现象,有助于企业降成本、去杠杆,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为有效促进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应通过开展投贷联动、优化信贷投向、完善银行业结构和 创新农村信贷制度等四个方面举措用好増量、盘活存量,构建治理良好、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和 创造力的银行业机构体系,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一是 积极开展投贷联动,让“双创”成为发展新动力。改变过去商业银行只为客户提供信贷支持,PE/VC 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的方式,准许银行通过子公司开展投资,以“股权+债权”的模式,可以 为创业期的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提供有效融资。投贷联动能够有效地将商业银行的资金、 客户、品牌和渠道优势与风险机构的风控能力和投资能力的优势相结合,切实支持大众创业、万 众创新。二是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做好信贷投向的“加减法”。一方 面,对科技产业、新兴行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做加法”。紧密贴合国家经济发展、结构调 整的大政方针,加大对“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 对过剩产业、垄断行业、落后企业的信贷投放“做减法”。加大力度盘活信贷存量,促进“僵尸 企业”和问题企业不良贷款的出清,推动不良贷款的化解和处置工作,严格限制“两高一剩”行 业的信贷额度和规模。三是加大力度推进民营资本建立小型银行的过程,构建城市小型商业银行 队伍,门当户对地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加强和丰富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针对性地提 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四是创新农村信贷制度,发展普惠金融。近日,《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 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颁发,并鼓励地方政府 部门通过贴息、风险补偿基金、担保公司担保等多种方式,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及缓释机制。银行 业应合理自主确定贷款抵押率、额度、期限、利率,简化贷款手续,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盘活 农村土地资产,増加土地流转,帮助农民増收致富,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步伐。
二、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银行自身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运行效率提升。通过体制 机制改革提高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金融资源,既是供 给侧改革的要求,也是银行推进自身改革和转型的需要。商业银行更有必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和经 营理念转变入手,加快推进自身的供给侧改革,以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有效支持经济体正在开展 的供给侧改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商业银行自身供给侧改革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领域。
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公司治理机制,提高经营和决策效率。进一步完善有中国特色 的公司治理机制,为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奠定治理基础。充分发挥党委、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 的作用,探索党委领导核心和现代公司治理有效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方式。推进内部经营机制改革, 充分调动银行经营管理人员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通过实施用人薪酬机制改革、推行职业经理 人和全员全产品计价考核等制度真正打破“大锅饭”,推动银行从业人员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 务效率。
建立多元化和轻资本的业务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大资产结构、负债 结构以及表内外业务结构的调整力度,努力打造“轻型银行”。在资产业务方面,要顺应资本市 场和直接融资发展的要求,把同业业务、债券投资等非信贷业务作为发展重点,降低信贷类资产 的比重。在负债业务方面,要转变以存定贷的传统理念,打造以资产驱动负债的经营思路,进一 步提高负债的主动性。通过大力发展投资银行、资产托管、财富管理、现金管理、交易型银行等 新型业务和表外业务降低风险权重,使风险加权资产増速低于总资产増速、管理资产増速高于资 产规模増速。以经营效率提升真正实现低资本占用和低成本扩张,以相对较少的资本投入驱动相对较大的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构建市场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业务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要打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桎梏, 深入探索事业部制和子公司制,推动经营管理模式从以块为主向条块结合转变,有效提升专业化 经营管理能力,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进一步顺应利率汇率市场化、资产负债结构变化、表内 外结构变化的要求,持续深入推进资产负债管理转型创新,推动资负配置和管理从被动、单一、 表内向主动、多元、全表管理转变,更加注重全资产和大负债的动态、组合和前瞻管理。通过内 涵式、精细化管理机制的建设,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

⑺ 为甚么说服装内需衰退,出口供给乏力其具体原因是什么 可否给出2010年的具体例子急! 希望好心的帮

你觉得服装内需衰退,出口供给乏力吗?近两年不是一直在说我们步入了“内需时代”吗?
金融危机对中国纺织工业带来巨大冲击,内需在应对危机和纺织工业反转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⑻ 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

就是物价提高 市场货币流动量减少 比如欧元贬值

⑼ 导致世界的经济乏力和下滑是什么原因

一、低生育率摧毁发达世界经济增长根基

2010年的《世界人口数据表》显示:2010年全球平均每个妇女生2.5个孩子,发达国家为1.7个,欠发达国家为2.7个,最不发达国家为4.5个,而扣除中国后的欠发达国家为3.1个。发达国家1.7的总和生育率,仅为中国之外发展中国家水平的55%,会导致其人口每过一代(约30年)减少20%。

在最早的“欧猪四国”中,2010年葡萄牙总和生育率为1.50,希腊为1.37,意大利和西班牙为1.32,皆为超低生育率。超低生育率的结果,就是这些国家年轻人口快速减少,老龄化十分严重。

总的来说,低生育率会导致以下不良结果:最具生产创造活力和最具消费活力的年轻人口减少,劳动力供给不足,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下降,投资与消费低迷不振,最终导致经济低迷。这时无论刺激投资、刺激消费、增发货币或增加科研投入等都无法解决的难题。

比如说投资,这取决于科技进步、人口增长、消费增加,但低生育率导致科研队伍实力下降、人口增速下降或萎缩、消费低迷,最终导致投资低迷不振,其他措施根本无法解决。同样,消费也如此,消费取决于收入增长、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增加,但低生育率导致科技进步能力下降、老龄化和年轻人口减少,消费最终处于长期的低迷,根本无有效刺激措施。

欧债危机,主要就是人口问题。如果说是他们的社会保障模式有问题,那为什么过去不出问题呢?低生育率必然导致未来重老龄化,导致国家与社会负担沉重,同时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的能力大幅下降,国家和社会破产的风险大幅提高,所以出现了欧债危机。以后还会有“日债危机”、“韩债危机”和“华债危机”,或者说“东亚债危机”,因为东亚国家生育率太低了,未来国家和社会破产的风险正在积聚。

随着低生育率危害的显现,如年轻劳动人口减少和重老龄化,发达国家的整体低生育率必然导致其科技进步能力下降、投资和消费活力下降,发达国家已经不可避免的要进入经济低迷阶段。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其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发达国家的科技、投资和消费,而发达国家低生育率必然导致其对发展中国家科技供给、投资供给和消费市场供给能力的下降,进而降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或者说,低生育率最终导致发达国家经济低迷,接着危害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进而导致全世界经济增长能力下降。

二、治理不佳埋没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潜力

自发达国家结束黄金高速增长以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发达国家,近年来更是如此。

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80%以上,经济总量占世界的50%。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逐渐放缓后,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考虑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较大的经济技术水平差距,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理应更快一些。

但什么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呢?是其治理不佳,是其制度和腐败。如果发展中国家能较大程度的降低腐败,无需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也会比现在更好。由于制度和腐败因素,降低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要素活力的释放。比如劳动力和投资,可能由于其行政限制过多和腐败,极大限制了其劳动力和投资对经济发展贡献的释放。

在中国和印度的对比中,印度比中国更腐败一些。但中国和印度的腐败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中国更倾向于在发展中腐败,印度似乎更倾向于在腐败中发展。比如说,中国的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及其官员,很热衷于增加投资,既获得了GDP和财政增长,官员本身也从中获利,而很大一部分获利是以腐败的形式实现。如果中国学习一些印度的民主,中国的腐败会降低。如果印度也可以将投资、经济增长与官员利益很好的挂钩,尽管其中是以腐败形式表现,印度GDP增长也会更快。

非洲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问题,不是过去被殖民了,不是被发达国家剥削了,也不是人口增长过快了(人口增长反而推动经济增长),而是其国家治理不佳的问题,一些制度、政策和腐败才是制约非洲经济增长的最大阻碍。

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很快,而除中国之外的发展中国家总和生育率达3.1,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理应比现在快许多,从而弥补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但受制于不佳的国家治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被埋没了好大一部分,也降低了世界经济自我恢复、摆脱危机的能力。

另外,由于发展中国家治理不佳,金钱和权力结合过多,腐败较严重,社会公平程度和自由程度相对较低,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愿望和能力的释放,也拉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和权利差距,进而危害其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增长能力。

比如在中国,各个地区的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不同的:录取分数低就意味着所享受的受高等教育权利过多,分数高就意味着所享受的受高等教育权利过低。这样的结果是,一些聪明的、更努力奋斗的年轻人受到不公平待遇而被压制,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潜力下降。比如说河南、山东,其分数高根本不是什么人口多问题,而是个民主制度问题。如果一人一票,河南、山东最占优势,也就不存在对其高等教育的不公平,这在其他方面也一样。

笔者就是这种权利不平等或者说权利差距的受害者。我老家在河南农村,2006年高考,在河南上不了二本,但在另外一些省份却超过重点线。城乡差距和城乡不平等已经让我倒霉在起点,地域不公平再次让我输在新的起跑线上。这种不公平一直让我倒霉到现在,还可能一直影响未来、倒霉一辈子,甚至为此埋葬一位致其毕生之志振兴中华的青年爱国者,至少在短期内如此。

三、贫富差距撕裂世界经济健康运转

近年来,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甚至一些国家近几十年来贫富差距一直在拉大。

马克思说,由于贫富差距导致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会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发生经济危机。其实,由贫富差距导致普通大众消费不足和生产相对过剩,然后引发经济危机或制约经济进一步增长,这在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如此,无所谓他的国家制度名称是什么主义。

经济是生产和消费的循环,经济的增长是两者循环共同增长的过程。贫富差距过大或者说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必然导致普通大众购买力不足和消费不足,接着导致消费不足,进而危害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甚至产生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过大,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大量事实上的机会不均等和社会不公正。同时,贫富差距过大也是机会不均等和社会不公正的结果,因而贫富差距过大会恶性循环。比如说大量穷人,由于经济水平有限,投资于自身和孩子的资金就严重不足,从教育和医疗保障自己和下一代劳动能力的保障力就很差,贫二代恶性循环。与此同时,权富集中了过多资源,他们的后代受教育很好,下一代资源很多,继续保持在社会的高层。这样,社会就变得固化,大量出自底层的智力资源或者说人力资源,一是被开发太差,二是进入社会后严重机会和资源不均等,人力资源培养和利用的效率大为下降。另外,社会的固化,底层的绝望,也降低了国民的创造活力。最终,贫富差距降低社会发展的能力、发展的潜力和整体可到达的富裕程度,这在拉美国家表现最为明显。

贫富差距破坏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撕裂着社会,大幅提高社会的不稳定风险。贫富差距过大,对许多人来说,不仅是经济的剥削强化,机会的剥夺同样被强化。绝望,铤而走险,非法渠道,或者干脆自杀式的让社会付出一定代价为自己的不幸陪葬。拉美国家持续过大的贫富差距,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其对经济社会的危害。中国的贫富差距,先是分裂社会,再而撕裂社会,尤其是高速增长结束时,其激发的矛盾或将进一步爆发。

贫富差距,除了人的能力、努力等合理因素外,如果贫富差距过大,那必然是权力差距和权利差距过大的结果。以中国为例,在很大程度上,贫富差距过大是民主法治发展不足的结果。这个不足导致权力和权利在国民之间分配的不公平程度非常大,钱权结合过多必然垄断社会多数财富,权利差距过大所表现出的机会不均等必然导致社会财富获取的不均等,最终导致贫富差距过大。

中国贫富差距大,导致消费比重过低,经济运转模式很不健康。但中国为什么还没出现大的经济危机呢?这主要是投资和出口弥补了内需的不足,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暂时覆盖了贫富差距的影响。同时,中国与发达国家科技经济水平差距较大,发展空间大。当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基本完成时,贫富差距在巨大人口危机的作用下,其影响才能不被覆盖,从而完全显示出来,和人口危机一起开启一个中国无法逾越的发展陷阱。

这里要对出口弥补内需的不足说明一下,是总出口,而不是净出口。因为发达国家普通民众消费中国普通消费品,中国富人消费发达国家奢侈品,中国民众缺乏内需购买的消费品供给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用技术产品和奢侈品换来这些产品,进口与出口的产品和消费者都不相同,所以进出口不能相减,更不能使用净出口来衡量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倒霉的是,发达国家最具消费活力的年轻人口在减少,中国以外需弥补内需不足、以投资弥补消费的模式,在发达国家老龄化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基础设施投资空间降低的情况下,越来越难以为继。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更严重的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皆在危害着自身的经济健康发展,降低了经济发展潜力和发展的能力,同时也降低了其走出危机的能力。或者说,这场危机本身就有贫富差距过大的因素,自然也加大了克服这场危机的难度,这在消费比重过低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表现更强烈一些。

四、计生利益集团正挟持中国经济进入地狱

无论说是改革滞后、民主法治不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危害,还是说贫富差距过大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危害,都远远比不上超低生育率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危害。

经济是什么?经济就是人先生产创造,然后再消费这些产品和服务,经济就是人的生产消费行为和结果,所以人口就是经济的活动主体和生命载体。一个经济体发展如何,竞争力如何,最终实力如何,人口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决定最终经济实力方面,人口实力几乎就是一切。

中国的计划生育和其所宣称的人口思想,就是“目中无人”,把经济社会中的“人”抽调了,或者认为其影响不大。真是末本倒置,经济是人的生产消费活动经济,人口是经济的皮,GDP只不过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人口,GDP就是零蛋,一切财富缩水为零,一切创造沦为废墟。人口实力大幅下降的结果,必然是经济潜力、经济竞争力和未来经济实力的大幅萎缩。

比如说日本、新加坡,有什么资源?一个国家,除了人口和一片甚至可以寸草不生的地皮之外,他可以什么资源也没有,这不影响它成为发达国家或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不知中国计划生育、少生孩子,除了降低人力资源投入进而短期增加物力资源投入和断绝未来发展之外,还能为中国经济带来什么?折腾!计生委被称为“寄生委”恰如其分。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2010年生育率仅为1.18,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6%,发达国家水平的69%,中国之外发展中国家水平的38%。

或许有人认为,由于躲避计划生育罚款,新生儿童一般存在漏报,所以生育率应该比这高一些。我们以2010年人口普查和2000年人口普查做对比,以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数,则2000年人口普查时0岁儿童漏报率不足4.57%。假定2010年0岁儿童也存在相同比例的漏报,以此估计2010年总和生育率略低于1.2377,但仍属1.2左右。

实际上,由于年轻人生育意愿和生育率下降、人口政策有所放松、可以生二胎的独生子女进入生育年龄、未完全实施一胎政策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年轻育龄妇女占比增加,经过这10年变化,所谓的“超生”应该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为躲避计划生育罚款的漏报儿童应该大幅减少,再考虑到这次人口普查漏报率很低,所以实际生育率也只能是1.2左右,偏离很小。

作为同属中华文化圈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生育率变化与人口年龄结构比较类似,只不过是人口状况变化比中国略早一些。在老龄化程度比中国高的情况下,2009年韩国、新加坡0-14岁人口比例分别为16.8%和16.3%,中国2010年0-14岁人口比例为16.6%,而韩国、新加坡近年来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2和1.1左右(现在分别降低到1.2和1.1以下),所以中国近年来总和生育率降低到1.2左右是可信的。

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孩子出生时的母亲年龄众数是24岁,其中第一胎母亲年龄众数是24岁,第二胎母亲年龄众数是28岁,第三胎及以上母亲年龄众数是30岁,分别对应为1986年、1982年和1080年。也即是说,现在中国的绝对生育主体是80后女性。在高房价高物价高奶粉价格高幼儿园价格及绝大部分年轻人已经离开农村和“鸭梨山大”的情况下,中国已经不可避免的进入超低生育率时代,即便是鼓励生育也难有起色,更别提放开生育后人口爆炸了。

按照1.2的总和生育率,未来人口每过一代约30年就会减少45%。按照1.2的总和生育率和不变的80岁人均寿命推算,中国人口将从2030年开始每过30年减少45%, 2060年降低到7.15亿,2090年为3.93亿,2120年为2.16亿,2150年为1.19亿,2180年为0.65亿,2210年为0.36亿,2240年为0.20亿,2270年为0.11亿,2300年为0.06亿。即2300年原中国人口仅剩下600万,不足现在的0.45%!崩溃!

在中国超低生育率的今天,早已需要鼓励生育,而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早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中国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寄生虫,计划生育已经塑造了一个利益集团,他们的部门利益及其宣传的错误人口思想和人口恐惧心理已经绑架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在超低生育率之下,继续计划生育,就等于是他们的部门利益挟持中国未来进入地狱!

日本在1980年代,城市化工业化完成,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差距消失。与此同时,1990年日本25至34岁人口组数量比1980年25至34岁人口组数量下降了20%,然后房地产在缺乏人口支撑下泡沫破裂。在最具消费活力和创造能力的年轻人口快速减少的情况下,日本就此拉开了“失去十年”再“失去十年”和未来永远“失去十年”的序幕。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到2025年中国25至34岁年龄段人口将比2015年减少23%以上,其中2025年中国25至29岁年龄段人口比2015年减少41%,这决定中国的房地产、汽车、家电等产业过剩大危机不可避免。当然,或许无需到2025年,这要同时考虑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进程、可利用的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和贫富差距危机的爆发,才能确定一个更精确的超低生育率的经济危机大爆发时间。但可以确定,中国经济在2020年代绝对难逃超低生育率的劫难!

2013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也就开始减少了,同时从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转移已经接近利用完毕,至少农村年轻人口已经没有可以再转移的了,剩下的大多是一些难以转移或不愿转移或转移了也没多大经济价值的农村中老年劳动人口。转移劳动力数量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接近停滞,不久后将陷入负增长(回农村养老)。

在年轻劳动人口快速减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后续动力就是提高年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中国近年来和未来的经济发展,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大跃进功不可没。但可惜,由于年轻人口的迅速减少,2012年的中国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75%,而美国高中生升大学的比例也就75%左右。中国依靠提高年轻人口质量从而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后继乏力。

阅读全文

与金融机构供给乏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银行货币收藏理财上下班时间 浏览:442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公司 浏览:520
公司分红股票会涨吗 浏览: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规模品种 浏览:950
跨地经营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浏览:343
民生银行理财产品属于基金吗 浏览:671
开间金融公司 浏览:482
基金从业资格科目一的章节 浏览:207
货币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浏览:590
投资几个基金合适 浏览:909
东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地址 浏览:273
亚洲指数基金 浏览:80
金融公司贷款倒闭了怎么办 浏览:349
金融服务人员存在的问题 浏览:303
怎样开展普惠金融服务 浏览:123
今天鸡蛋期货交易价格 浏览:751
汕头本地证券 浏览:263
利市派股票代码 浏览:104
科创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浏览:737
2016年指数型基金 浏览: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