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蚂蚁借呗申请借款每月几号还款
蚂蚁借呗还款日:从借款的当天开始算起,查看借款合同,最后一个月的到期日是多少号,那么每个月的这个日期就是你的最后还款日。
如果首次借款的时间是10号,那么还款日就是每个月10号,也就是每个月10号进行还款;如果首次借款的时间是在每月29-31日,那么29日还款日固定在每月25日,30日还款日固定在每月26日,31日还款日固定在每月27日。
借呗”是支付宝推出的一款贷款服务,目前的申请门槛是芝麻分在600以上。按照分数的不同,用户可以申请的贷款额度从1000-300000元不等。借呗的还款最长期限为12个月,贷款日利率是0.045%,随借随还。
目前电商巨头推出的消费贷款主要还是针对本电商平台消费场景下的分期,但随着个人征信数据的不断积累,针对非消费场景下的个人信用贷款也在陆续推出。下面是实战提额经验:
1、存余额宝或者招财宝(定期),存15000+的钱,10天后基本可以出,一般是在1-10号出额度。
2、手机下载网商银行app,然后存钱到余利宝,一万+存一个月基本可以出借呗+网商银行消费贷款一万。
(1)互联网金融现金贷行业变化扩展阅读:
蚂蚁借呗关闭部分账户 “高杠杆”惹的祸:
蚂蚁金服旗下“借呗”和“花呗”的运营公司分别为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共有38亿元的注册资金。
其中,蚂蚁小贷注册资金18亿元,蚂蚁小微注册资金20亿元。按照《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监管暂行办法》规定可以放大2.3倍,也就是说两家公司总共可以做87.4亿元的生意。
然而,根据兴业研究研报分析,蚂蚁金服旗下两家小贷公司通过ABS等方式进行表外融资,截至2017年6月末,净资本合计106 亿元,总贷款余额合计2651亿元。
目前存量ABS余额超过2500 亿元,融资总额与资本金额的比例远远超过重庆银监局2.3倍的杠杆要求。而随着政策收紧,ABS“发行大户”蚂蚁金服也备受关注。
2017年12月1日,互联网金融整治办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新规针对通过资产支持证券(ABS) 出表扩大“实际杠杆”的行为作出明确规定。
新规要求以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名义融入的资金应与表内融资合并计算,合并后的融资总额与资本净额的比例暂按当地现行比例规定执行。
各地不得进一步放宽或变相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融入资金的比例规定。紧接着,2017年12月18日,蚂蚁金服宣布对旗下两家小贷公司增资82亿元。
将其注册资本从38亿元大幅提升至120亿元,但其贷款余额还是远远超出限制。对蚂蚁金服来说,合规无非两条路:一是不断地增加资本金;二是减小放贷规模。
此前,在将两家小贷公司资本金提高至120亿元时,蚂蚁金服曾表示,后续将视业务开展情况和相关的监管要求,继续增加注册资本和资金实力。
蚂蚁金服如此舍得“砸钱”,无疑与这两家小贷公司的“吸金”能力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蚂蚁借呗资产总额为219亿元。
利润却高达45亿元,这个数据超过8家已上市的商业银行。截至2017年6月末,蚂蚁花呗的净利润为10.2亿元。
2. 怎样投诉和举报网络现金贷平台,怀疑浙江杭州立得金融服务公司旗下(快租)放假标。
直接的方式就是去当地的工商局投诉。你需要手机,他们具体的违规情况和专证据。
另外属有关互联网的金融好像也可以去工信部,网信办。但是说白了,就这些网站上登录注册个人信息,然后提交投诉的资料你会发现,收效甚少。很多时候都不如一个大v来的给力。如果你有资源的话,可以找大v去报到,甚至是当地的媒体,多少的媒体都可以,至于说想靠投诉去举报,除非你造成了真正实际的损害,一边去工商局投诉,一边报案,否则的话很难被受理。
3. 互联网公司为什么爱搞金融
一、互联网公司发展金融行业就不用再承担传统金融公司的风险。
互联网公司发展金融服务的资金都是在国有银行办理的贷款服务。而互联网公司也通过自身的金融服务将这些贷款分散给各个用户。互联网公司则会在这一过程中赚取额外的差价,所以互联网公司的金融服务其实就是把金融公司变成了一个银行贷款的中介者。
二、互联网公司通过金融产业赚取了暴利
这些年国内的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开通了金融服务,而且金融服务在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份额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甚至有很多金融服务已经成为了这些互联网公司的主要支柱产业。之所以这些互联网公司的金融服务能够成为暴力产业,完全是由于互联网公司钻了相关规定的漏洞。
三、互联网公司可以利用大数据来规避风险。
互联网公司这些年通过获取用户的信息以及数据已经总结归纳出了一套用户的信用体系,因此互联网公司认为只要通过这一套信用体系就可以规避风险的出现。然而真正的风险往往并不是这些互联网公司所承担的,而是借给这些互联网公司贷款的国有银行。
这段时间有关部门也在加紧对于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严格监管,这样的话也会有效的规避互联网公司出现爆雷的可能。因为一旦互联网公司的财政出现一定的压力的话,那么必然会导致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