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招商證券的清算時間隔夜委託是否有效
隔夜委託22:00之後開始。通常證券公司在收盤後-21:00點前完成清算。如果證券公司支持隔夜委託掛單才有效,各個證券公司會有差異。
建議十點以後開始委託,是有效的,第二天收盤之後無效。
股票可以隔夜委託。股票委託有時間優先,數量優先,價格優先,大單先成交等原則。大部分的券商都開通了隔夜委託的功能,只要在當天交易結束後,通常在晚上5點或7點後(各券商的時間不一)就可以進行隔夜委託,等第二天集合競價時就可以根據股票委託的原則進行交易。
隔夜委託,也稱為隔日委託或夜市委託,即第一個交易日晚上規定時間之後就可以進行第二交易日的委託,委託會暫存在證券公司系統內,在第二天早上9:15分時報送到交易所主機,不過這樣只能保證在證券公司最早委託,但交易所只能到9:15才開始接受委託單子。
(1)股市清算時間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隔日委託可用資金、可用證券、可用額度及可用保證金以客戶委託時點的信用賬戶相關數據為准,相關投資者須嚴格根據隔日委託的規定和證券交易所相關規則進行信用交易,否則須及時補足相關資金、證券、提高可用額度以及追加擔保品等,並自行承擔由此引起的損失。
2、因清算、系統測試、升級、檢修、系統故障等特殊原因,可能延遲受理隔日委託、臨時關閉部分委託方式的隔日委託或者臨時關閉全部隔日委託功能;法定節假日是否提供隔日委託服務。
3、由於隔日委託期間沒有即時的行情顯示,提請投資者注意因股票價格波動等原因可能帶來的投資風險。
4、投資者所有使用密碼進行的委託均視為投資者自主意願的委託,提醒投資者注意賬號、密碼及身份證件的保管,並適時修改密碼和增強密碼強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隔夜委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招商證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算
Ⅱ 股票交易的交收時間是T+1 16:00,也就是交易後的第二個交易日收盤後才完成交收。
目前,我國A股實行的是T+1交易制度。我想你的理解應該有誤,只有以前深專市權證交易才實屬行過T+1到16:00交收。
首先我們要明白兩個概念:【清算】和【交收】(【交割】)
【清算】是指對應收應付證券及價款的軋抵計算,其結果是確定應收應付凈額,而並不發生財產實際轉移。
【交收】是指對應收應付凈額(包括證券與價款)的交收,發生財產實際轉移。也就是賣方向買方交付股票,而買方向賣方支付價款。
在A股而言,交易的過程是……
在T日,表面上我們看到當時買入(或賣出)股票,資金就被轉出(或轉入),其實當時只是完成一個初步的過程,就是買股票的先扣起你的錢,賣股票的先扣起你的股票。
到了收盤後16:00時,通過結算系統【清算】確認無誤後,才把交易確認下來,並最終通過【交割】把股票向買方轉入(並登記股權等),把資金向賣方轉入(並轉移股權到買方)。
到了T+1日,完成清算交割後,我們才真正擁有股票(或資金)的所有權。
Ⅲ 周五這天股票清算是不是星期六才可以看到正確數據
周一才能看到吧。
周六周日和節假日都是休市的。
Ⅳ 當日股票幾點清算完
在當日下午收盤就3點以後清算完
Ⅳ 股市系統清算時間是什麼時候
你好,A股清算時間在每交易日收市後,因與交易所聯合清算,因此時間不確定,一般是從下午15點至21點。
Ⅵ 買的股票跌了,每天會被自動清算,扣錢嗎
股價跌了,你的市值就會減少,漲了就市值就會增加,並非有人從你的帳戶中把錢扣走,只是交易軟體提供給你的一個即時的市值數據.
它跟期貨交易中的每天強制無負債結算是有本質上不同的,樓主可別搞亂了.
Ⅶ 股票系統清算時間多久
你好,不同的證券機構根據自己客戶的不同,它的系統結算時間也有所不同。我司A股清算時間在每交易日收市後,因與交易所聯合清算,因此時間不確定,一般是從下午15點至21點。
Ⅷ 股票退市後股民的股票如何清算
清算不了只能等待他再次上市或市外交易
Ⅸ 交易所沒買到股票清算結束什麼時候錢才能到賬戶上
股票當天賣出後,要等收市後各證券公司與交易所進行清算,清版算後投資者就可以在自己權的賬戶中看到資金。
以前證券公司的各營業部分別與交易進行清算,所需時間較長,通常要在晚7點後才能在自己的賬戶上看到錢。
2006年以後逐漸改善為由證券公司集中與交易所進行清算,所需時間短一些,通常晚上5點後就能在自己的賬戶上看到錢了。
但如果你的股票託管的證券公司伺服器在晚上不開機的話,就只能是第二天開市前去查詢了。
Ⅹ 股票清算價格是什麼
你好,股票的清算價格是指一旦股份公司破產或倒閉後進行清算時,每股股票回所代表的答實際價值。從理論上講,股票的每股清算價格應與股票的帳面價值相一致,但企業在破產清算時,其財產價值是以實際的銷售價格來計算的,而在進行財產處置時,其售價一般都會低於實際價值。所以股票的清算價格就會與股票的凈值不相一致。股票的清算價格只是在股份公司因破產或其他原因喪失法人資格而進行清算時才被作為確定股價的依據,在股票的發行和流通過程中沒有意義。
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