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套期保值和套利是什麼意思呢
套期保值抄是指把期貨市場當作轉移襲價格風險的場所,利用期貨合約作為將來在現貨市場上買賣商品的臨時替代物,對其現在買進准備以後售出商品或對將來需要買進商品的價格進行保險的交易活動。
套利是指投資者或借貸者同時利用兩地利息率的差價和貨幣匯率的差價,流動資本以賺取利潤。套利分為抵補套利和非抵補套利兩種。
(1)期貨套利指標擴展閱讀:
在進行套利交易時,投資者關心的是合約之間的相互價格關系,而不是絕對價格水平。投資者買進自認為價格被市場低估的合約,同時賣出自認為價格被市場高估的合約。
如果價格的變動方向與當初的預測相一致;即買進的合約價格走高,賣出的合約價格走低,那麼投資者可從兩合約價格間的關系變動中獲利。反之、投資者就有損失。
套利活動的前提條件是:套利成本或高利率貨幣的貼水率必須低於兩國貨幣的利率差。否則交易無利可圖。
2. 什麼叫套利
廣義上的套利是資本市場上的一種獲利方式,含義比較廣,這里簡要討論一下期貨套利
其實了解期貨套的李最好方式就是去下載同花順期貨通,通過模擬盤來感受
期貨套利是指利用相關市場或相關合約之間的價差變動,在相關市場或相關合約上進行反向交易,以期在價差變動有利時獲利的交易行為。
期現套利策略有以下三種:
第一,當前的套利
當前套利是指現貨和期貨反向操作的套利模式,廣泛應用於利率期貨和股指期貨市場。套利者將在現貨市場買入或賣出現貨,根據相同的標的資產在期貨市場以相同的規模賣出或買入該資產的期貨合約,並在未來同一時間平倉。
實際上,因為買賣成份股需要很長時間,而且市場形勢會瞬間發生變化,所以大多數人在實踐中使用計算機程序自動交易。也就是說,一旦指數現貨和期貨之間的平價關系被打破,計算機將根據預先設計的程序進行套利交易。
第二,跨期套利
跨期套利通常在同一期貨品種不同期限的期貨之間進行。具體而言,是指買入或賣出一個短期金融期貨,賣出或買入另一個具有相同標的資產的長期金融期貨,並在短期金融期貨合約到期時或到期前同時對沖這兩個期貨的交易。
與當前套利相比,跨期套利的限制較少。跨期套利是在同一個市場進行的,而期貨市場沒有賣空限制,因此跨期套利是套利交易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期現套利策略。跨期套利所依賴的指標是基差,當基於同一標的資產的不同期限的期貨合約的基差超過正常范圍時,可以通過跨期套利獲得無風險利潤。
第三,跨市場套利
跨市場套利主要在遠期外匯市場進行,廣泛應用於貨幣期貨。買賣一個交易所的金融期貨合約,買賣另一個交易所的相同數量、相同期限的同一金融期貨合約,並在未來同時套期保值的交易。
3. 期貨套利是怎麼做的
四、思考與探討
(一)「雙跨」套利是期貨交易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國內期貨品種不斷增加,且呈現進一步發展的趨勢。在上市品種不斷增多的條件下,商品間的套利交易成為可能。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充分研究、揭示和利用商品間價格關系,把商品間套利的有利因素運用好。從交易所層面看,要積極制定和推出各種期貨商品間的套利制度,包括套利保證金信用比例和套利系數等。套利者在牟利的同時,無意識地為期貨價格趨於正常化做出努力,交易所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提供套利信用和優惠不僅是合情合理的,而且是明智的。棉麥套利研究思路不僅局限於棉麥品種,旨在打開「雙跨」套利的「潘多拉盒子」,使之產生「多米諾效應」,把套利交易擴展到金屬之間、農產品之間、金屬與能源之間。例如,銅和鋁套利,豆和粕套利,強麥和硬麥套利等。當前,跨商品套利交易機會不斷出現,問題是我們要借鑒國際期貨市場發展經驗,盡快研究和制定交易所套利保證金制度。
(二)「雙跨」套利是商品期貨走向聯合發展的紐帶
在金融期貨即將上市背景下,商品期貨急需在有限的時間內,尋找創新發展出路。國際期貨市場發展規律以及國內期貨業發展經驗表明,商品期貨只有加快發展步伐,填充行業發展欠缺的空白,才能在整體上形成「鐵板」一塊,提升聯合抗衡外界競爭壓力的能力。當前,我國期貨業正在開辟品種創新道路,而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將成為未來兩年商品期貨業的「雙刃劍」。棉麥套利將為「雙跨」套利奠定基礎,跨交易所聯合結算、跨交易所綜合收取保證金體系以及跨交易所聯網交易系統將接踵而至。
(三)「雙跨」套利將促進期貨業向國際慣例靠攏
在2006年期貨交易額超過20萬億、創歷史新高的背景下,「雙跨」套利交易的提出將引發期貨界同仁對國際慣例更多深思。例如,按照國際慣例,90%的上市合約都是失敗的。而在我國,似乎多數上市合約都是活躍的,至少活躍比例很高。又如,國際上從上個世紀開始的交易所聯合趨勢如火如荼。最近,CBOT和CME兩艘巨型「航母」也在意外之中強強聯合。而國內期貨交易所的進一步聯合似乎遙遙無期。再如,美國常常在具有壟斷性質的證券期貨業內營造競爭環境,出台品種競爭政策,使6家股票交易所交易同種股票相互競爭,3家商品期貨交易所對同品種期貨交易相互競爭,而國內期貨業壟斷經營模式的弊端日益顯露。第四,按照國際慣例,期貨合約條款設計應按照不同商品品種特性確定,保證金和漲跌停板各不相同。而我國交易所的價幅限制幾近雷同,且經常認為停板越小,風險越小。第五,國際上計算交易量和空盤量都是單邊計算,惟獨我國採用雙邊計算,為的是一些交易數據看上去與國際發達交易所差距不大。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四)「雙跨」套利最直接的效應是提高商品期貨市場運行質量
總體來看,CBOT和NYBOT是全球最大的小麥和棉花期貨市場,ZCE位居第二。與CBOT和NYBOT 相比,ZCE小麥和棉花市場不僅是一個有待進一步完善的市場,而且也是一個發展潛力巨大的市場。NYBOT棉花市場的交易穩定性(表現在交易量和空盤量上)很高,ZCE需要進一步提高棉花市場內在運行質量,尤其是在擴大交易量、提高流動性基礎上,進一步提高ZCE棉花期、現貨價格的相關程度,充分發揮棉花市場的套期保值和價格發現功能。
(五)「雙跨」套利是對上市產品開發理念的更新和提升
當前,上市產品開發理念可以概括為傳統理念和現代理念。傳統理念的上市產品開發模式基於成熟產品的現貨市場調研開發,生成標准化期貨合約,進行期貨交易。而現代理念的上市產品開發模式是基於未成熟產品的現貨市場培育開發,逐步過渡成標准化期貨合約,進行期貨交易。可以概括為:模式①,傳統理念:產品股—有市場—調研—開發;模式②,現代理念:概念股—無市場—培育—開發。在理念上,前者「以現有產品為對象」、「盯住眼前」、「坐享其成」,而後者「以未來概念為對象」、「放眼未來」、「無中生有」。在方法上,前者「以市場調研為主」、「科技含量低,開發難度小」,而後者「以市場培育為主」、「科技含量高,開發難度大」。例如,國際上新興起的天氣期貨、「綠色」期貨以及水權市場開發都是典型案例。「雙跨」套利在市場與品種間尋找合約開發機遇,提出價差交易標准化理念,生成棉麥期貨衍生交易,是對上市產品開發理念的補充和提升。
(六)「雙跨」套利與把商品期貨做強、做大密切相關
研究表明,商品期貨大有發展潛力。CBOT小麥期貨交易已有150多年歷史,交易量和空盤量很大,交易、交割、結算運行穩定,使我們意識到國內商品期貨市場的巨大發展潛力。小麥和棉花等基礎農產品是交易所需要下大工夫做大做強的品種,尤其是對地處中原、承東啟西、輻射南北的ZCE來說,基礎農產品期貨品種的發展與完善更具有重要意義。如果說未來97%的期貨交易將是金融期貨的話,那麼,商品期貨還有97%的潛力等待挖掘開發。因此,在金融期貨成為熱點的背景下,發展商品期貨交易更是大有作為。搞商品期貨不僅要放眼未來,還要「備戰、備荒、為人民」。「備戰」,就是要把商品期貨連成「鐵板」一塊,做強、做大。「備荒」,就是要培育和儲備上市商品和專業人才。「為人民」,就是要讓各種基礎商品期貨切切實實地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
注釋:
17.當前交割月份為2個最近交割月份中的第1個交割月份。
18.同上。
19.商品期貨套利交易的國際借鑒,徐毅、唐衍偉、馬衛鋒、劉春彥,2006年5月10日。
20.1980-2000年棉花與小麥比價系數見附表。
21.+為買進,或盈利,-為賣出,或虧損。系數盈虧為按照CF/WS(系數)為 10計算得出的盈虧結果。
4. 期貨計算 求期現套利收益 求投資者的交易盈虧
期貨投機和套利交易
價差套利
總的來說,價差套利的盈虧內都可以用如下公容式計算:
價差套利盈虧=Σ每個期貨合約的盈虧 (30)
一般可以將價差套利分為買進套利和賣出套利。買進套利是指如果套利者預期不同交割月的期貨合約的價差將擴大,則套利者將買入其中價格較高的一「腿」,同時賣出價格較低的一「腿」的套利行為。賣出套利是指如果套利者預期不同交割月的期貨合約的價差將縮小,則套利者通過賣出其中價格較高的一「腿」,同時買入價格較低的一「腿」的套利行為。
由此,套利盈虧也可以採用如下公式計算:
買進套利的盈虧=平倉時價差-建倉時價差 (31)
賣出套利的盈虧=建倉時價差-平倉時價差 (32)
5. 期貨套利到底賺得到錢嗎
套利風險比直接買漲跌低,但是收益也低,看你是什麼類型的人了。很多人看不起套利,但是我個人是十分推崇套利的。另外就是套利需要一定的數學和經濟學基礎,這對於習慣看行情買漲跌的人來說有點痛苦。
6. 期貨中套利是什麼意思
期貨中的套利即為跨期套利。跨期套利是套利交易中最普遍的一種,是利用同一商品但不同交割月份之間正常價格差距出現異常變化時進行對沖而獲利的
跨期套利又可分為牛市套利(bull spread)和熊市套利(bear spread兩種形式。例如在進行金屬牛市套利時,交易所買入近期交割月份的金屬合約,同時賣出遠期交割月份的金屬合約,希望近期合約價格上漲幅度大於遠期合約價格的上漲幅度;而熊市套利則相反,即賣出近期交割月份合約,買入遠期交割月份合約,並期望遠期合約價格下跌幅度小於近期合約的價格下跌幅度。
(6)期貨套利指標擴展閱讀
套利的風險
1、交易風險
通常兩次或三次交易不能嚴格同時完成,因此存在套利組合部分交易和價格波動部分暴露的可能性,而平倉的可能性也不能保證交易在盈利的價格下進行。不同的市場交易時間也給套利者帶來風險。例如,套利者發現IBM的股價在紐約證交所和倫敦證交所之間有利潤空間,但由於紐約證交所和倫敦證交所交易時段的不一致,他無法同時在兩個交易所完成投資組合操作。
2、無效配對
套利交易的另一個風險來自買賣雙方價格關系同時失效。仲裁員可能認為一對資產之間存在密切的價格相關性。他們出售價格被高估的資產,購買價格被低估的資產。他們希望在未來通過縮小資產差距來盈利。然而,仲裁人的判斷可能是錯誤的。由於市場波動,資產組合的價格相關性也將長期失效,這種套利交易將面臨超預期的風險。
3、交易對手
由於套利涉及未來的資金交付,因此存在交易對手違約、無法支付資金的風險。如果只有一個交易對手或多個關聯交易涉及一個交易對手,風險將進一步加大,特別是在金融危機中,許多交易對手違約,通過杠桿放大風險。
7. 股指期貨套利持有成本怎麼計算
一、定義
套利(Arbitrage)是金融市場中極為常見的名詞,它是一種同時在相同或不同的市場中進行不具任何風險、而且可以預見確定報酬的交易行為,為一種無風險且獲利在交易之初便確知的交易行為。
最簡單的一種套利,便是在相同或不同的市場中,與不同的交易對手查詢同一種商品的價格,如果出現不同的報價,且此一價格差異足夠彌補交易成本,便可以買進價格被低估的商品,並且賣出價格被高估的商品,毫無風險地進場賺取一筆已知的利潤。
指數期貨套利:同樣的套利機會,也存在期貨與其標的股票之間。簡單來說,指數期貨套利就是利用期貨指數低於(高於)合理水準,一面買進(賣出)指數期貨,一面賣出(買進)可以代表指數現貨的個股組合,並利用在合約到期時,期貨和現貨指數將合而為一的原理,買進(賣出)持股且賣出(回補)期貨部位,獲得無風險的利潤。
二、持有成本理論
欲了解期貨的交易策略及掌握市場的動態,期貨的定價原理基本且必要的基礎。在推算期貨合理的價格的眾多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便是持有成本理論(costofcarrymodel),只是一種利用期貨與現貨的套利關系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定價模式,藉由期貨與現貨間的持有的持有成本概念,期貨市場價格與現貨市場價格間的關系可被明確界定,並可用決定期貨的合理價位。
本文將以持有成本合理為出發點,推導期貨價格的訂定,再以此為基礎,了解股價指數期貨的定價方式,推演出指數期貨的套利交易策略。
(一)持有成本定價模式
持有成本定價模式解釋了現貨與期貨市場價格間的關系。為了降低此一模型的復雜性,先建立以下假設:
1.無任何交易成本
2.無任何交易策略限制
3.市場為一強勢效率市場
持有成本模式顯示一個以借貸的資金,在現貨市場上買進與期貨合約中數量
相同的自此或商品,並持有該資產至期貨契約的到期日,再將該資產與期貨的買方進行交割,這一連串動作中的成本及所有發生費用的加總,等於期貨合約的合理價格。
持有成本公式:
合理期貨價格=標的物現貨價格×(1+持有成本)
=標的物現貨價格×(1+i)t/360+C
其中,i:資金成本
t:距期貨契約到期日所余天數
C:資金成本以外項目,包括倉儲費、保險費等。
在正常的狀況下,期貨的價格應該等於(或近乎於)由該模型推導出的合理價位,若此,則市場上無套利機會:反之,則意味著期貨契約因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致使脫離了期貨本身原有價格,若此價差能夠涵蓋交易成本,則套利機會空間出現!換言之,當持有成本不等於基差(為現貨減去期貨的值),則持有成本與基差間的價差既有套利空間。
(二)持有成本理論在股價指數上的應用
1.指數期貨的合理價格
股價指數期貨之標的物事根據特定股票投資組合計算出來的股價指數。根據持有成本模式,可推導出指數投資組合與指數期貨價格間的關系如下:
股價指數期貨合理價格=現貨指數×(1+i)t/360-D
其中,i:資金成本
t:距期貨契約到期日所余天數
D:指持有與該指數相同的投資組合所預期應得高的股利收益。
這個公式與最基本的持有成本模式並無太大不同,唯一不同之處為股利的計算,原因在於股價指數期貨的定價必須考慮不到股利這項因素,因為持有現貨指數的投資組合是可以享有股利收入,而股價指數期貨契約的持有人則否,古於期貨定價時必須將股利排除在真實價值之外,予以扣除。
2.套利空間:
依據前述之持有成本理論,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間的價差,應維持在理論的合理區間之內,在加計所有交易成本後,若期貨價格偏離此區間,便將出現套利機會。
當期貨指數低於(高於)理論價格並足以涵蓋所有交易成本及預期報酬率,即可進行套利,當期貨指數回到(高過)理論價格,即可反向沖銷獲利。
8. 期貨的套期保值和套利有什麼區別最好說深入一點,謝謝!
1、套期保值是同時在期貨和現貨兩個市場上做方向相反、數量相等、交割期相近的反向交易。其原理就是利用期貨合約(商品)臨近交割期時其價格和現貨價格趨於一致的道理。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食品加工商在明年7月需要100噸高筋小麥做麵包,於是他現(2008年底)在和某農場簽訂了明年7月中旬購買100噸強筋麥的合同,總金額為15萬元(100噸*1500元),預付20%的定金為3萬元。
為了避免到期時小麥價格下跌(如果到時小麥價格上漲,他就不用擔心了),他同時在鄭州期貨市場上賣出了明年7月交割的強筋小麥合約WS0907共10手(每手10噸共100噸),開倉價格是1600元/噸,按照10%的保證金比例計算,支付保證金1.6萬元。
假設到了明年7月小麥收獲時,由於國家加大了糧食生產力度,大力扶持農業,小麥獲得豐收,現貨價跌到了每噸1350元,而到期交割的期貨價格也跌到了每噸1400元。
如果此食品商沒有在期貨市場上做套期保值,那麼他就不得不在7月份以1500元/噸的價格買入市場價為1350元/噸的小麥了(或者選擇違約,但3萬元定金不予返還),這樣他做的麵包成本就比別人高很多了。
而如果他按照上述方法做了套期保值的話,其在現貨市場的每噸虧損的150元,可以由期貨市場上每噸盈利的200元(1600-1400)抵消了,並且略有薄利,這就是套期保值的作用。同樣可以考慮反向的例子。
2、套利是指在期貨市場上利用不同月份的合約之間不合理的差價、不同市場間相同品種的差價、以及同一市場上相近(相關)品種的差價來做兩個合約的反向交易,當差價擴大或縮小時,來獲取利潤的方法。
所以套利分為跨期套利(同一市場),比如上海銅的CU0905、CU0907;跨市場套利,比如利用倫敦銅和滬銅的差價套利一買一賣;跨品種套利,比如利用大連大豆和豆粕的不合理差價來套利。
套利相對來說比套期保值略復雜些,因為不但要考慮差價擴大的因素,還要考慮差價減小的因素,其差價的變動也復雜些。
不論是套期保值還是套利,都並不能保證交易者獲得利潤,只是可以讓交易者利用這些技術手段來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風險。同樣避險的方法還有利用期權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