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世紀80年代,隨便擺個地攤都能賺錢,可以很多人對此表示不屑。 上世紀90年代,股市剛剛在中國新起的時候
嗨『你是60後-還是70後真牛、知道這么多』我是80後的『對於建國以來、以至於改革開放以後』房改期間的,細微變化『還是有很多記意的,當然是家裡事,我旁觀,看的清』但那時我才初一』說啥白說,沒有用。
B. 怎麼看每股收益
一、怎樣計算市場盈率
市盈率是一間公司股票的每股市價與每股盈利的比率。其計算公式如下:
市盈率 =每股市價/每股盈利
目前,幾家大的證券報刊在每日股市行情報表中都附有市盈率指標,其計算方法為:
市盈率 =每股收市價格/上一年每股稅後利潤
對於因送紅股、公積金轉增股本、配股造成股本總數比上一年年末數增加的公司,其每股稅後利潤按變動後的股本總數予以相應的攤薄。
以東大阿派為例,公司1998年每股稅後利潤0.60元,1999年4月實施每10股轉3股的公積金轉增方案,6月30日收市價為43.00元,則市盈率為
43/0.60/(1+0.3)=93.17(倍) 公司行業地位、市場前景、財務狀況。
以市盈率為股票定價,需要引入一個"標准市盈率"進行對比--以銀行利率折算出來的市盈率。在1999年6月第七次降息後,我國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2.25%,也就是說,投資100元,一年的收益為2.25元,按市盈率公式計算:
100/2.25(收益)=44.44(倍)
如果說購買股票純粹是為了獲取紅利,而公司的業績一直保持不變,則股利的收適應症與利息收入具有同樣意義,對於投資者來說,是把錢存入銀行,還是購買股票,首先取決於誰的投資收益率高。因此,當股票市盈率低於銀行利率折算出的標准市盈率,資金就會用於購買股票,反之,則資金流向銀行存款,這就是最簡單、直觀的市盈率定價分析。
C. 地攤經濟一發出都帶動了哪些股市
這其實就是炒概念,地攤經濟並沒有突破性發展。相關股票也是大起大落,就是游資熱炒。
D. 為什麼說80年代擺個地攤就能賺錢,還有90年代買支股票就能發財
因為冷門,剛開始興起,知道的人少,做的人更少,相應的競爭和壓力也小很多了,現在就不行了,信息這么發達,什麼都透明化了
E. 八十年代初,擺個地攤就能發財,可很多人不敢; 九十年代初,買支股票就能掙錢,可很多人不信
現在,即使你小學文憑,沒有任何本事,也同樣可以發個小財。比如說---------早市賣菜。早市賣菜,一天營業額也能上千,甚至二千三千的。
不是生意不好做,而是有些生意臟亂差,賣菜「丟人」。只要你放下架子,不怕臟不怕累不怕別人笑話,那麼到處都是機會。
九十年代不是誰買股票誰賺錢,而是誰買股票誰賠錢。玩股票賺錢的沒有幾個人,大多數人都是賠光離開股市的。
你說的「買只股票就能掙錢」指的是原始股。可是絕大多數的股民買的是高價股,不是原始股;後來高價股跌了,所以賠了。
買到原始股的那些人也不一定賺到多少錢,因為他不一定能握住;並且最有可能的是,他把原始股賣了以後又去買別的高價股,把他在原始股賺的錢全部抹掉還不夠。
80年代擺個地攤就能發財,這個說對了。曾經有個擺地攤賣化妝品的人跟我說,那時,高峰時,他一天能賺一台「單放機」(當時價格是1000元)。即使現在一天能賺1000元也是好買賣。80年代,月工資都是60多元,你一天就賺1000元錢,算天文數字。後來下崗的人多了,生意不好做了。
在中國,你記著,不管幹什麼,趕早不趕晚。別人不敢乾的時候,你干;別人都乾的時候,你撤;別人都不買這只股票的時候,你買;別人都買這只股票的時候,你賣。這聽起來像索羅斯一樣,投機,奸詐,其實不是,是誠實。因為,你現在不買這只股票,應該以後也不買;可是後來你看到這只股票漲了,確實是一隻好股票,沒有危險,所以買了。這屬於「走捷徑」,心不誠;這才是真正的投機,所以賠了。索羅斯買的時候是在別人不看好的時候買入的,是有風險的時候買入的,所以他不是投機,他心誠,他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