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寧夏中銀絨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歷史沿革
寧夏中銀絨業股份有限公司是經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寧體改函字[1998]47 號《關於設立寧夏聖雪絨股份有限公司的復函》的批准。由寧夏聖雪絨國際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國際電力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寧夏嘉源絨業有限公司、上海金橋(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南豐投資有限公司五家單位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於1998 年9 月15 日向寧夏回族自治區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請工商注冊登記,注冊資本:人民幣7400 萬元;根據本公司2004 年5 月14 日2003年度股東大會決議,以資本公積7400 萬元轉增資本,變更後的注冊資本為人民幣14800 萬元。
2003 年6 月1 日、2003 年11 月26 日、2003 年12 月15 日、2003 年12月31 日深圳日神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分別與上海南豐投資有限公司、北京國際電力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寧夏嘉源絨業有限公司、上海金橋(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受讓上述四家公司所持400 萬法人股權,2004 年4 月9 日深圳日神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已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分公司完成過戶登記手續,成為本公司第二大股東。
2006 年12 月22 日寧夏聖雪絨國際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寧夏中銀絨業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原名為寧夏靈武市中銀絨業股份有限公司)簽署《股權轉讓協議》,2007 年2 月16 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了寧夏聖雪絨國際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向寧夏中銀絨業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轉讓股權。 2007 年9 月4 日本公司《寧夏聖雪絨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資產置換暨關聯交易》的方案獲得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重組委員會審核通過並與2007 年10月18 日收到《關於寧夏聖雪絨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資產置換暨關聯交易》的無異議函(證監公司字[2007]174 號)。
2007 年10 月24 日公司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關於重大資產置換暨關聯交易及股權分置改革的議案》,並確定2007 年9 月30 日為資產交割日。2007 年12 月12 日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核准豁免寧夏靈武市中銀絨業股份有限公司要約收購寧夏聖雪絨股份有限公司義務的批復》(證監公司字[2007]201 號)。
資產置換後本公司注冊資本為人民幣14800 萬元;法定代表人:馬生國;公司住所:靈武市羊絨工業園區中央大道南側;經營范圍:羊絨及其製品、毛紡織品、棉紡織品、各種纖維的混紡織品及其它紡織品的開發、設計、生產和銷售;輕工產品、土畜產品的銷售;自營和代理除國家統一聯合經營的16 種出口商品和國家實行核定公司經營的14 種進口商品外的其他商品及技術進出口業務;經營進料加工和「三來一補」業務;經營對外貿易和轉口貿易;國內貿易。目前主要從事羊絨、絨條、紡紗、針織生產及出口銷售。公司生產的主要產品有優質白中白無毛絨、青無毛絨、紫無毛絨;優質高端白絨條、青絨條、紫絨條;羊絨紗線、羊絨衫、羊絨大衣、圍巾等製品。
『貳』 外國投資銀行在中國發展的歷史
還好你不是要從盤古開天開始哦~狂暈~
==============
中國銀行成立於1912年2月,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銀行。
從1912年至1949年的37年期間,中國銀行的職能發生了三次變化。1912~1928年,行使當時政府中央銀行的職能;1928年中國銀行被改為政府特許的國際匯兌銀行;1942年中國銀行成為發展國際貿易的專業銀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政府接管了中國銀行,同年12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由上海遷至北京。1950年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
1979年 3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改為中國銀行總行,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匯業務。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隨後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分設,各行其職,中國銀行統一經營國家外匯的職責不變。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的各項業務得到了長足發展,跨入了世界大銀行的前列。1994年初,根據國家金融體制改革的部署,中國銀行由外匯外貿專業銀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
2004年,中國銀行由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整體改制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名稱為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中國銀行引入蘇格蘭皇家銀行和淡馬錫等戰略投資者。
2006年,中國銀行於6月1日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7月5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2007年3月20日,中國銀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RBS)合作向社會公眾推出中國銀行私人銀行業務。
中國銀行行牌來歷
上世紀50年代,為了以新面貌向世人展示中國銀行對外形象,時任中國銀行董事長的南漢宸邀請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為中國銀行題寫行名。郭老欣然應允,寫就蒼勁、飄逸的「中國銀行」四個大字。自此,中國銀行海內外機構均使用這一行牌。
中國銀行業綜合經營20年簡史
20世紀70、80年代,隨著非銀行金融業務如證券、保險、信託及期貨、期權等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發展,國際上,實施分業經營的商業銀行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其作為貸款人的重要性日漸下降。從資產業務方面看,資本市場、投資銀行、租賃公司及外國銀行紛紛搶走了商業銀行的大批客戶和業務。從負債業務方面看,居民紛紛把積蓄投向公債、股票和投資基金以圖更有利的回報。投資基金、保險公司、貨幣基金、股票市場和養老基金都成為銀行負債業務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隨著這些金融機構的迅猛發展,銀行資金來源急劇減少,隨之而來的是銀行利差的急劇下降。為了生存,商業銀行不得不尋找途徑開展投資銀行業務,在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兩大業務領域與投資銀行開展競爭,規范和劃分金融分業的籬笆逐漸的被拆除了。(謝平等《分業經營、混業經營及其監管問題研究》)
1、1979年,中信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家信託投資公司,1980年代,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相繼組建,並採取固定分工的方式劃定了經營范圍,使資金在系統內自上而下分配。這四家銀行分別面向農村、外匯、基本建設和城市工商提供金融服務。
1984年,國務院組織金融體制改革研究小組專門研究綜合經營的問題,基本上形成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贊同德國模式 ,百貨公司式的經營;另一種是以日本為代表的嚴格的分業經營管理模式。中國還是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開始階段,德國模式在宏觀管理上有難度,所以還是決定分業經營、分業監管。但後來決定以交行作為試驗田,單獨搞綜合經營試點。
1987年4月1日,作為股份制、綜合類、現代商業銀行的試驗田,交通銀行重新組建。它可以經營本外幣業務,從事短期和長期貸款業務,也可以經營保險、證券、信託、投資、房地產等各種非銀行金融業務,成為新中國第一家綜合經營試點銀行。交通銀行的重組,打破了資金的城鄉分割、工商分割、國內與國外分割。
2、1986年建行成立中國投資咨詢公司;1987年成立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信託投資公司;1989年,建行與其他境內外機構成立了當時國內最大的租賃公司--友聯國際租賃有限公司。
3、1987年11月開始,交通銀行上海分行開辦保險業務。1991年4月26日,交通銀行將保險部獨立出來成立了全資附屬保險公司--太平洋保險公司,交通銀行行長戴相龍任公司董事長,並為太保擬定了著名的廣告詞--"太平洋保險保太平"。太平洋保險公司成為繼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之後的第二家全國性、綜合性保險公司。1995年3月9日,太平洋保險公司由交行全額投資改制為由交行控股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保險企業。
4、1988年9月,交通銀行在其證券部的基礎上成立了上海海通證券公司,注冊資本人民幣1000萬元,是新中國最早的證券公司之一。1992年8月,上海海通證券公司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1994年1月,海通改制為全國性證券公司,注冊資本人民幣10億元,為交行控股子公司,交行總部及各分支行一律不再經營證券業務。1994年9月27日,"海通證券有限公司"正式設立,董文標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5、1993年11月,交通銀行明確地勾勒出了一個混業經營的金融集團模式,"堅持綜合經營和分業管理,逐步形成兩大業務體系,即以交通銀行本體經營的傳統商業銀行業務體系和以交通銀行附屬、控股子公司為主體的非銀行金融業務體系。"
6、1995年,建行與摩根斯坦利合資成立了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的真正的投資銀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
7、1992年下半年開始,金融機構違規經營嚴重,風險集中涌現,金融秩序混亂。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規定"國有商業銀行不得對非金融企業投資","在人、財、物方面要與保險業、信託業和證券業脫鉤,實行分業經營。"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和《保險法》也相繼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金融體制分業經營的格局確立。
8、1996年中國銀行在倫敦注冊了一家投資銀行,後來遷到香港。1998年,在香港成立了中銀國際,這是第一家中資的投資銀行,前身是始建於1979年的中國建設財務(香港)有限公司。隨後,中銀國際和內地五家大型企業合資組建了中銀國際證券公司,又投資了中國第一支產業基金--渤海產業投資基金
9、1999年8月28日,交通銀行與上海市政府正式簽定轉讓協議,太平洋保險公司、海通證券公司正式與交通銀行"脫鉤",劃歸上海市政府領導,交通銀行在兩家公司的全部出資額及相關權益也同時轉讓。
10、2002年3月,建行成為國內首家獲得人民銀行批准開展財務顧問業務的商業銀行。2003,為了推動投資銀行業務發展,建行設立了專門的投資銀行部。
11、中信集團從開始創立到現在一直以綜合經營為特徵,除了金融的綜合經營以外,在集團范圍,實還涉足許多其他領域。2002年8月8日,人民銀行批准成立中信控股公司。
12、2004年,中國光大銀行向銀監會申請在國內第一家開辦理財業務。
13、2005年,交通銀行被監管部門批准為綜合經營試點銀行,開始實施管理和發展的戰略轉型,其戰略目標是朝著"國際公眾銀行、創新型銀行、綜合性銀行、經營集約化銀行、管理先進型銀行"的目標邁進,努力創辦一流現代金融企業。
14、2005年,國內商業銀行獲准發起設立合資基金管理公司,邁出了銀行業綜合化經營的重要一步。
15、2005年8月,交通銀行和國際知名的施羅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國內大型企業中國國際集裝箱海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了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三方持股比例分別為65%、30%、5%。公司總部設在上海,注冊資本為2億元。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的成立,標志著交通銀行在綜合經營方面取得突破。公司目前已成功發行5個基金產品,管理資產規模達到594.58億元,客戶人數近200萬。
16、2007年5月,交通銀行以12.2億元並購重組了湖北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交通銀行和湖北省財政廳分別持有85%和15%的股權,並將其更名為"交銀國際信託有限公司"("交銀國信")。這是境內信託業經歷多次整頓後首次引入商業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也是第一家銀行系信託公司。
17、2007年,交通銀行被監管部門批准發起設立交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並在香港成立了交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交銀國際亞洲有限公司、交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交銀國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綜合經營領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資料收集 吳雨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