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券期貨 > 日本股市概況

日本股市概況

發布時間:2020-12-27 10:12:47

『壹』 80年代日本股市情況是什麼

日本於20世紀80年代所經歷的泡沫經濟時期,最特殊的現象莫過於在資產價版格膨脹的同時,一般商品價格權卻保持了穩定的態勢,同時外匯儲備保持了比較高的增長速度。在相關的研究中,支持日元升值是日本股市泡沫化的主要原因的觀點不在少數;就算看出日元升值只是泡沫化的導火線,也往往只從日本國內的經濟與貨幣條件進行分析而忽略了當時的國際環境。本文認為日本股市泡沫產生的根本原因來源於日本當時的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我國自匯改以來,A股市場上證指數從2005年7月21日的1020點開始一路上漲,雖然受美國次貸影響股指於2008年3月份曾回調到4000點,與當年日本當年簽訂「廣場協議」後的情況極為相似。我國外匯儲備高速增加同時產生的是流動性過剩問題,而由其帶來的資產泡沫性問題也漸漸突出,因此對80年代日本股市泡沫進行深入分析顯得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嘗試從日本國內與國外因素分析股市泡沫產生的根本原因,並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當前股市的國內外環境與日本當年的環境進行對比,最後總結日本股市泡沫化危機對我國的經驗教訓。

『貳』 日本股市的主要指數是:

日經指數

『叄』 日本近兩年的股票市場和經濟情況

要是從股票市場中看還是調整中,現在在低位,不過看有所好轉的跡象

『肆』 日本股票市場和中國股票市場的區別

首先,是本質的不同,即經濟制度的不同。雖然我國實行的也是市場經濟制度,但是我們的市場經濟與西方的市場經濟有著本質的區別。比如說,日本實行的是自由市場經濟制度,而我國實行的是具有高度宏觀調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這就意謂著,在中國當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失效時,政府這只「有形之手」就能顯示其威力,執行政府的宏觀調控,從而糾正市場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當年,日本在「泡沫經濟」破滅引發經濟危機前的股市崩盤中,政府的那隻「有形之手」並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其次,是結構的不同,即經濟結構的不同。我國是以國有經濟為主的國家,特別是股市中絕大多數權重藍籌股本身是國資股或具有國資背景,而日本等西方國家基本上是以私有經濟為主體,它們的上市公司結構更是與中國完全不一樣。對於中國股市來說,國家作為出資人,必然關注自己的資產價值狀況,當自己的資產受到威脅和遭到損害時,代表出資人的政府必然要採取措施保護自己的利益,因為股價的高低直接關繫到國有資產的增值或貶值。當股市不正常出現足以影響到國家利益的風險時,國家作為企業的大股東,政府肯定不會坐視不管。

第三,是階段的不同,即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不管是美國上世紀20年代末的股市大崩盤,還是90年代末香港金融危機引發的股市崩盤,它們所處的社會背景均與現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背景完全不同。當初日本股市泡沫破滅時,已經進入發達社會,其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內需和出口均處於飽和狀態。而中國現在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東部發達地區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不但有一定差距,而且國內中部和西部經濟發展差距更大。因此,西部和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空間以及巨額的投資需求和潛在的消費需求均龐大無比。近期有學者在討論中就非常肯定地指出:即便是全球經濟蕭條影響到出口貿易,進而又影響到經濟發展的速度,國家也完全可以採用財政和貨幣政策,通過增加投資和國內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從而使上市公司保持良好的業績,支持股市的良性發展。

第四,是因素的不同,即中國股市某些構成因素不同於國外。這些因素主要有貨幣的升值以及上市公司業績增長。目前雖然A股市場由於某些因素導致資金面趨於緊張,但人民幣繼續升值會帶來更多熱錢的湧入以及人民幣資產的重估,許多人民幣資產類股票會起到支撐股市的作用。另外,必需看到的是,雖然目前中國股市的市場平均市盈率等估值指標偏高,但是在中國迅猛平穩的經濟發展態勢下,許多上市公司水漲船高,業績增長迅速,成長性良好,這無疑在股市的牛市進程中消化了一些泡沫,上市公司用自身的快速成長性和良好的盈利彌補了虛高的市盈率,使得股市能持續發展,不至於向西方的股市那樣,一旦這些估值指標偏高或者泡沫膨脹到了一定程度,就難以消化和控制。而中國的上市公司可以,中國的股市可以。

『伍』 求,日本股票介紹,交易技巧

日本股票市場(Japanese stock market)

[編輯]日本股票市場概述
在日本股票市場上,根據發行目的可以將新股發行分為兩種,一種是為籌措資金的發行(普通的新股發行),一種是為其他目的的發行(特殊的新股發行)。新股發行方式將在下文中介紹。

與其他國家一樣,日本的股票流通市場也分交易所市場和店頭市場兩部分。戰後,日本為了形成公正的證券價格,原則上禁止上市股票在場外交易,於是形成了以證券交易所為中心的股票流通市場。

日本目前有8 家證券交易所,分別位於東京、大販、名古屋、京都、廣島、福岡、新瀉。札幌。其中東京、大販分別是全國和關西地區的中心性市場,二者的交易額合計佔全國交易所的90%以上。為了盡可能地將股票交易集中到交易所, 1961 年10 月東京、大坂和名古屋三個證券交易所分別設立了市場第二部。市場第二部的上市條件比第一部略低。原則上新股票先在市場第二部交易,一年後如果滿足第一部上市條件才進入第一部進行交易。同時在第一部上市的股票如果其條件降至一定水平以下,且在一年寬限期內仍未滿足第一部的條件,就要被重新指定在第二部交易。目前除了市場第一部250 種大宗股票仍採用公開喊價方式成交外,市場第一部其餘股票和第二部的全部股票都採用電子計算機交易,東京證交所還將上市股票分為3 類:1類和2 類為國內股票,其中1 類股票的掛牌條件高於2 類;3 類為外國股票。

交易所內的交易方式按交割日可劃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普通交易,占總交易量的99%,又分為現貨交易和信用交易兩種形式;第二種是指定日期結算交易,但最長不得超過15 天;第三種是發行日結算交易,即在新股票發行後再辦理實際交割,一般在公司向原股東配股或實行股票分割時採用。店頭市場主要用於新發行股票和不滿足交易所上市條件的股票的交易。由於三大證券交易所開辦了市場第二部,使得店頭市場的交易發展緩慢。

1983 年11 月,店頭市場的自律組織——證券交易商協會公布了一系列新的規章制度,並於1984 年7 月建立了店頭市場自動報價系統。1991 年,日本建立了日本證券商自動報價系統(JASDAQ),旨在提高店頭市場的效率。經過上述一系列改革措施,店頭市場的交易開始趨於活躍,交易量也開始增加。

日本的股價指數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日經股價平均數,包括日經225種股價平均數和日經500種股價平均數兩種。都是以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股票為基礎編制。另一個是東證股價指數,以東京證交所第一部所有股票和第二部的300種股票為基礎編制。 1993 年10 月,日本經濟新聞以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的300 家代表各行業的股票市價總額加權平均計算,創設了日經300股指;日經300的變動性在日經股價平均數和東證股價指數之間,成為日本股市的第三種股價指數。

[編輯]股票的發行方式
根據股票發行時是否要求繳納股金,可將新股發行(增資)分為有償發行(有償增資)和無償發行(無償增資)兩大類。以前還存在一種有償無償混合發行,但1973 年末因有關法律條文失效,這一方式不能再使用。

1.有償增資。有償增資指向新股認購者收取繳納金的股票發行方式,又分以下幾種:

(1)向原股東分配新股。即將新股的認購權只分配給原有股東,新股的發行價格為面值,市價與面值之間的差額作為盈利由股東獲得。

(2)第三者配購。即將新股認股權交給本公司客戶或關系銀行等與公司有特定關系的第三者。這一方式有利於加強與特定客戶的關系

(3)公募。即廣泛向社會徵募資本,一般以流通市場上的股票時價作為發行價格,故也稱時價發行,但實際發行價通常低於時價。

(4)中間價發行。即以時價與面值的中間值為新股發行價格向原股東分配新股。時價與面值之差為公司和股東分享。這一方式在日本採用較少。

2.無償增資。指公司的內部留存或利潤納入資本時,須發行相應的新股並分配給股東。根據納入資本的資金來源不同,可分為以下兩種形式:

(1)無償交付。在將資本准備金或利潤准備金納入資本時,採用這種增資方式。

(2)股份派息。即不以現金支付股息,而是先將股息納入資本,然後發行相應股份交付給股東作為股息。股份派息必須在可能分配的利潤金額范圍內進行。

以前,日本歷來是通過向原股東配購這種面額發行方式進行有償增資。但1969 年以後,這種發行方式有所減少,而公募發行逐漸增多。以後雖有所反復,但到80 年代,公募發行已佔企業股票籌資的70—80%。可見,公募發行已成為企業籌資的主要方式。

不過我想這些估計是幫不了你,你如果在日本的話,在那裡開戶應該有介紹材料,你不懂的可以到那裡的證券公司咨詢吧。不過炒股票應該都一樣吧,買賣唄。
http://www.i918.cn/book/這個網站上有書籍可以下載,不知道對你有沒有用。

『陸』 有誰有日本 股市 近20年來 按行業分類(33個)的指數的數據 比如 銀行板塊指數 等等。 最好具體到每一天。

個人很難存這種數據的,只有交易所或券商可能有。

『柒』 日本股市:1980年以來的走勢圖

我去,現在誰個人還有存放那麼久得啊。除非官方差不多!

『捌』 日本股票指數叫什麼

你好,日本股票指數叫日經225指數,類似於上證指數對於中國A股市場的版意義。
日經權225指數也叫作日經平均指數Nikkei225,是由《日本經濟新聞社》在1979年推出的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交易的225品種的股價指數。是日本經濟的風向標,也是亞洲市場最重要的股指之一。
日經225指數采樣股票分別來自製造業、建築業、運輸業、電力和煤氣業、倉儲業、水產業、礦業、不動產業、金融業及服務業等行業,覆蓋面極廣。其最高點出現在1989年12月29日,一度升至38957.44點,其後不斷走低,那時也成為日本經濟黃金時代的終結點。
目前國內有多家平台可交易日經225指數期貨,投資者在交易平台完成注冊認證後便可根據日經指數行情進行交易,日經225指數期貨的交易模式是雙向交易、T+0交易、保證金交易。風險揭示:本信息部分根據網路整理,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玖』 日本股市每年有多少個交易日

日本的節日很多。既有全國性節日,又有地方性節日。在全國性節日當中,既有國家法定節日,也有民間風俗性節日。

(1)國家法定節日

國家規定的統一節日古已有之。明治維新以後又有「四大節」之說。二戰結束以後,日本於1948年制定了《關於國民節日的法律》(以下簡稱《節日法》),後來又於1966年、1973年、1992年對此法律進行修改,增加了一些節日。目前,日本共有國家法定節日11個。法定節日亦即公休日。現將其按時間順序介紹如下。

元旦(1 月 1 日),日語中叫「元日」,亦即新年。明治維新以前,日本與我國一樣過舊歷新年,並且同我國的春節一樣具有驅逐魔鬼、迎接神靈的含義,甚至許多過年風俗如除夕夜去廟宇敲鍾、喝屠蘇酒、拜年、給小孩壓歲錢等也與我國相同。還有許多風俗與我國目前的春節不同,如:除夕之前大門口搭建松枝門(日語為「門松」),有些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還在松枝門上懸掛用來辟邪的稻草繩(注連繩)。新年期間的食品也很有特色,如除夕夜吃蕎麥面條,初一到初三吃事先做好的盒裝冷餐(「御節料理」)和用年糕等做的「雜煮」。除夕夜和新年期間到寺廟或神社去參拜,等等。明治維新以後,新年和其他法定節日一樣改為按公歷慶祝,但過年的風俗卻基本上保留下來,並且又增加了互相寄送賀年卡等新的內容。

成人節(1月15日),慶祝年滿20周歲的青年成為具有公民權的「大人」 的節日。1948年,經前述立法正式確定為成人節。每到這一天,基層地方政府一般都將從前一年的4 月2 日至當年4 月1日期間滿20歲的青年男女集合起來舉行成人儀式,並向其贈送紀念品。

建國紀念日(2 月11日),傳說中神武天皇即位的日子,明治維新後定為「紀元節」。二戰結束後因其具有皇國史觀色彩而被廢止。1966年,日本國會通過修改法律決定設立這一節日,後由內閣下達政令確定這一天為建國紀念日。

春分節(3 月21日前後)原為 「春季皇靈祭」,在皇靈殿等處祭奠天皇祖先的神靈。1948年制定節日法時仍被定為國家節日,但基於政教分離原則改為現稱,其含義亦改為「贊美自然,愛惜生物」。

綠節(4月29 日),昭和天皇裕仁的生日,其在位時已是國家法定節日,裕仁死後改為現稱,仍被保留為國家法定節日。

憲法紀念日(5月3日),為紀念現行《日本國憲法》1947年5月3 日開始付諸實施而設立的節日。

童節(5 月5 日)原稱端午節,這一名稱顯然是從我國傳入的,在這一天吃粽子和柏餅(一種年糕),屋頂插放菖蒲、艾蒿等習俗更明顯是受到了我國民俗的影響。江戶時代以後又稱男孩節,這一稱呼則帶有武家遺風,其具體表現形式是在戶外用高竿懸掛鯉魚旗(武士所用旗幟的變種),並擺放武士人偶。1948年改為現稱。

敬老日(9月15日)1966年設立,其法定含義為「向多年為社會做出貢獻的老年人表示敬意,祝老年人長壽」。

秋分節(9月23日前後),原為「秋季皇靈祭」,1948年改為現稱,其法定含義為「緬懷祖先,悼念死者」。

體育節(10月10 日),這一天是1964年東京奧運會開幕的日子,1966年被定為國家節日,意在鼓勵人們「喜歡體育,鍛煉健康體魄」。

文化節(11月3日),明治天皇睦仁的生日,1927年被定為「明治節」。1948年制定《節日法》時定為現稱,其宗旨是「熱愛自由與和平,崇尚文化」。

勤勞感謝日(11 月23日),原是舉行「新嘗祭」的日子,即天皇要在這一天舉行將新收獲的穀物奉獻於諸神靈前的儀式。1948年改為現稱,其法定宗旨是「尊重勤勞,祝賀生產,國民互相感謝」。

天皇誕辰(12月23日),現天皇明仁的生日,1988年即位後被定為 國家節日。在這一天,天皇、皇後、皇太子、皇太子妃等一般會在皇宮城樓上接見前去祝賀的國民。

(2)非法定節日

女孩節(3月3日),原是與男孩節相對應的節日,戰後男孩節在法律上改為全體兒童的節日——兒童節以後,女孩節仍然是重要民間節日。在這一天,父母往往都會給女孩穿上艷麗的和服,並在家裡擺上女孩人偶,祝其能夠健康、幸福地長大成人。

盂蘭盆節(7月15 日),日本人用來祭奠祖先亡靈的節日,其活動持續多日。

七五三(11月15日),為年滿3歲、5歲、7歲的男女兒童祝賀成長的民俗節日。

聖誕節(12 月25 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開始在日本逐漸流行起來的節日。

情人節(2月14日)近年來,這個西方節日也已在日本年輕人中間逐漸流行開來。

『拾』 日本的經濟狀況

實際,日本經濟在衰退

近來,日本經濟形勢格外地引起人們的關心,也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議論。有人認為日本經濟出現了戰後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也有人認為日本的「所謂經濟衰退是日本政府對外宣傳上實施『哀兵經濟』的策略之一,目的是隱蔽本國經濟實力,為政府幹預經濟提供借口」。
筆者認為,一國經濟蕭條或衰退,是全國性的現象,主要須依據統計數字、而不能憑「感受」作出判斷。日本政府的GDP等經濟統計雖然存在這樣那樣問題,但基本上可以說是反映了日本經濟的實際情況。據日本的經濟統計,1999-2000年日本經濟經過短暫復甦後,於2000年10月又轉為下降,進入蕭條局面。2001年4至12月(即從4月1日開始的日本2001財政年度的前3個季度),日本GDP連續3個季度呈負增長。在經濟學上,當一國的經濟連續兩個季度下降,就可認定為經濟陷入衰退(在二戰後的美國,經濟衰退一般是指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在至少兩個季度內下降1.5%。以上,同時失業率上升到6%以上)。從統計數字看日本經濟確已陷入衰退局面。
盡管日本經濟經過長達十年的低迷狀態,又進一步陷入衰退,但無論是從日本人的平均生活水平看,還是從日本的經濟規模、國際收支、民間儲蓄、外匯儲備、對外債權、製造業的技術水平等等來看,日本經濟發展的水平確實很高,至少比中國要高得多,國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也比我們高得多。但是,經濟蕭條也好,衰退也好,指的是經濟發展的動態,反映了經濟現狀從原有水平(靜態)倒退的程度。2001年1、2、3季度日本的GDP名義值(未去掉物價變動因素)分別為513.5萬億日元、505.8萬億日元、501.8萬億日元;實際值(以1995年價格為基準)分別為539.7萬億日元、533.2萬億日元、530.3萬億日元,這說明日本的GDP無論是名義值還是實際值都在減少。一個國家經濟是否衰退與其經濟發展水平是兩回事,經濟發展的原有水平再高,只要它是在明顯倒退,出現了經濟活動全面下降的情況,就意味著經濟衰退。
事實上,日本經濟的實際狀況比上述的實際增長率所反映的程度更嚴重。首先,消除價格變動因素前的名義增長率比實際增長率下降得更厲害(例如預計2001年度前者為負2.7%,後者為負1.1%;2002年度分別為負2.2%和負0.5%),這反映出日本經濟已陷入嚴重的通貨緊縮(即持續的物價下降、需求萎縮)局面。其次,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之所以還能維持超過1%的實際年均增長率,是靠日本政府一再「注射強心針」才取得的,如果政府不是累計10次動用財政手段刺激景氣,而且「景氣對策」總規模高達136萬億日元,接近日本GDP的1/3(這導致日本的政府債務余額達到GDP的大約145%),那麼,當前日本經濟增長的狀況就會更差。再者,日本的失業率連續4個月節節上升,在2001年12月已達到5.6%,政府和民間都預測失業率還將繼續上升甚至突破6%,同時如果計入「企業內失業」,日本的實際失業狀況比失業率統計所反映得的更嚴重。
再一個問題是日本能否對外「隱蔽」其經濟真相。在當今世界,由於國際經濟聯系日趨緊密,可以說幾乎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形勢和實力都處在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密切關注之中,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日本當然更不例外。在日本,對經濟形勢進行監測的不僅有政府機構,還有一大批民間調查預測機構,如果政府出於政治目的有意「隱蔽」真相,民間機構則不能這樣做,因為把好的形勢說成壞的,就會誤導民間企業的投資活動,其結果這些民間預測機構就無法立足。此外,在日本國外,經合組織(OEC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也都在監測日本經濟狀況。從發表的數字看,日本政府以外的機構對日本經濟形勢的估計和預測都比日本政府更悲觀。
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OECD最新預測指出,日本在30個OECD成員國中是唯一的GDP兩年連續負增長的國家,唯一的名義增長率為負增長的國家,唯一的名義增長率低於實際增長率、GDP消費指數為負的國家,日本的財政赤字佔GDP之比在OECD成員國中最高,2002年日本政府債務余額在OECD成員國中最高,大幅度超過一向以財政狀況差而著稱的義大利等等。
還有一個非常關注日本經濟的人群就是世界各國的投資者。因為日本經濟形勢好壞直接關繫到他們的投資決策。1998年10月9日,日經平均股價從1990年9月28日的21036.76日元跌至12879.97日元,當時的日本經濟企劃廳長官稱「目前是日本經濟最黑暗的時期」。在2001年2季度日本經濟發生衰退前,日經平均股價曾達到過19835日元,至2002年2月5日卻跌破9500日元,比衰退前下跌了50%以上;比被稱為「日本經濟最黑暗的時期」的1998年10月還要低26%,也是1985年簽訂廣場協議18年來的最低數字。顯然,低迷的股市是低迷的日本經濟的一面鏡子。
日本經濟現狀當然也逃不過國際上信用評級公司的眼睛。由於日本財政狀況惡化,日本國債的評級被一再調低。美國評級公司S&P於2001年2月將日本國債的信用等級從最高的「AAA」降到「AA+」,於2001年11月又將日本國債韻長期信用等級從「AA+」降為「AA」,在發達國家中與義大利並列「倒數第一」。
值得關注的是,在日本經濟陷入衰退、特別是財政、金融等宏觀調控政策手段幾近用盡、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日本政府的政策取向出現了「走回頭路」的危險傾向,即不是通過厲行結構改革,激勵民間企業開拓高新技術產業,提升本國的產業結構,從而在根本上走出經濟低迷,而是企望通過日元貶值,增強出口企業的競爭力並抑制進口,保護國、內比較劣勢產業,以便在傳統產業領域同追趕它的亞洲國家展開競爭和廝殺。日元對美元匯率在2000年10月為1美元兌108日元上下,至2002年1月已貶至132日元左右。盡管日元對美元貶值主要是市場對日美經濟基礎條件反差作出的反應,但日本政府並非像它自己所聲稱的那樣「沒起任何作用」。「9·11」事件後日元一時升值之際,日本銀行曾多次干預,對日元匯率進行誘導,與此同時日本的外匯儲備也在大幅上升(其中主要是大量拋售日元購買美國國債等)。這不能不令外界懷疑,日本政府是否已經制定或正在實施利用日元貶值挽救日本經濟的策略,日本經濟形勢嚴峻是否被日本政府當作了對匯市進行干預、誘導的借口。
人們不能不但心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經濟上屢屢失策的日本政府可能又一次「失策」和「失算」。事情很清楚,對於亞洲各國來說,如果大家都發奮掀起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競賽,必將帶來「雙羸」的結果;反之,如果大家都來個貨幣貶值競賽,則難免落得個「共輸」的結局,特別是日本必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日本政府以經濟衰退作為日元貶值的借口而否認其經濟衰退的事實。日元貶值可能成為一種策略,但經濟衰退則是事實而非策略。

閱讀全文

與日本股市概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