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有哪
全球經濟一體化→世界經濟穩健發展→證券市場利好不斷
2. 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與證券市場的關系
1、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國際資本跨國轉移愈加頻繁,規模日漸增長,迫使各主要市場經濟國家不得不放鬆管制、金融自由化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全球市場更加開放,客觀上推動了投資銀行業務的國際化趨勢。在當今世界經濟、金融一體化趨勢日益增強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逐漸提高,我國證券市場也將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證券市場國際化的經驗,可以發現:
首先,證券市場國際化是一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及其在國際經濟活動中所佔份額的增長和地位的加強對其證券市場發展所提出的客觀要求;
其次,證券市場國際化是以一國國內市場一定的規模和一定的發展程度為基礎,並與證券市場的規律相互促進、相互推動;
第三,證券市場國際化是有步驟、有計劃、分階段進行的。一般情況下,發展中國家證券市場的國際化從利用證券市場籌集外資開始,然後逐步過渡到證券市場的全面對外開放;
第四,證券市場國際化過程是一國政府不斷放鬆管制的結果。
*國際著名投行海外擴張時所選擇的組織形式一般經歷了以下的過程:代理制→設立辦事處→設立合資公司或獨資子公司→直接收購投資國知名公司→建立起全球協調管理系統。搖錢術:分層遞進選股法
從國際投行擴張的地區機構來看也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60年代歐洲老牌金融中心→70年代日本新興金融中心→80年代香港、新加坡等亞太新銳→90年代中國、印度等潛力國家。在海外業務開拓方面,美國三大投資銀行也都基本沿襲了這樣一個規律,即發揮自身在本土的優勢,並結合當地特色走出各自的國際化道路。
根據國外經驗,我國證券公司國際化的組織形式可以大致如下安排:代表處→分公司/子公司/區域總部→國際證券控股集團;在地區結構上的選擇可以做出如下安排:文化相近市場→客戶導向市場→新興市場或未發展市場→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市場設立分支機構,形成國際性的業務網路;在海外業務開拓方面,應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經營風格制定重點發展、特色經營的戰略,並根據各項業務的進入成本和投資回報,相應調整不同業務領域的投入,力求達到最佳的業務利潤構成;國際化的進入方式可以考慮以下的路徑:技術合作→聯盟→合資→並購/新設。同時,我國證券公司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尤其注重風險控制、注重海外業務的盈利能力而不盲目擴張,並注意本地化戰略和文化的融合。
2.美國著名投資銀行國際化進程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快,國際著名投行紛紛加速對海外市場的布局。在這一場全新的搶占國際市場的狂潮中,被譽為華爾街「三劍客」的國際著名投資銀行美林、摩根斯坦利及高盛出盡風頭,他們在證券承銷、企業並購及資產管理等領域取得累累碩果。
美林證券的國際化進程
美林證券是最早一批開展國際業務的美國投資銀行。20世紀50年代,戰後牛市的到來,使得美林在美國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字。在這一時期,美林業績穩定增長,信心日漸提高,同時也拉開了它國際化的序幕。美林在英國、法國、前西德、荷蘭、瑞士、比利時和加拿大等西方發達國家分別設立了辦事處。1960年,美林繼續了50年代的擴張勢頭,在倫敦設立了第一家分支機構。1961年,為了開辟新市場和新客戶,美林開始進入日本市場,並於3年後在日本設立了第一家分支機構。這一時期可以看作是美林擴張的初期階段,當時美林在各地設立分支機構之前都是與當地的金融機構進行合作,通過代理制的形式來開展一些零星業務,而且這些業務主要還是為美國企業在海外發展服務的。它最早在歐洲的辦事處是在日內瓦,當時也僅有一名員工。在後來日益意識到歐洲市場的巨大潛力後,美林才在歐洲其他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辦了辦事處。開展正式的國際化業務還是1960年在倫敦設立分支機構之後才開始的。同時它在60年代初也只是試探性地進入日本市場,直到經過了3年的考察准備,美林才正式在日本成立了分支機構,此時正趕上日本證券市場剛剛經歷60年代初調整後的一個繁榮發展時期,可以說美林抓住了一個正確的時機進入了日本市場。
美林海外業務的蓬勃發展時期是在21世紀80、90年代。70年代末期以後,歐洲各國紛紛取消了各自的金融壁壘,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席捲歐洲。美林在英國設立了分支機構以後,藉助歐洲金融大門開啟之際,以倫敦為中心大力拓展了它在歐洲的業務。在隨後的幾十年裡,美林又在英國設立了Douglas、St.Helier等分支機構,並於2001年在倫敦成立了美林歐洲金融總部。它主要負責歐洲、中東地區和非洲業務,成為這個地區的業務樞紐。美林在歐洲另外一個重要的據點就是瑞士。美林1951年最早在日內瓦設立辦事處,隨後它又將自己的辦事處開到了蘇黎世,它是除倫敦總部以外另一個重要的分支機構。在日本市場上,美林也是不斷擴張。從1985年成立美林國際資本管理有限公司(MLICM)以來,美林在日本開始了它的投資咨詢業務。1986年,原來的東京辦事處升級為美林日本有限公司(MLJ),並在當年取得了東京證券交易所的席位,開始大舉進軍證券市場。同年,它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1998年,美林又開始涉足於當時利潤豐厚的私人理財市場,並且成立了美林日本證券有限公司。
美林除了通過自己設立分支機構以外,還通過收購或者合資的方式來迅速搶佔全球市場。最為典型的就是1997年,它以57億收購了英國水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使得美林資產管理業務進入了世界頂級行列,為全球許多大客戶提供了多元化而穩健的資產管理服務。其次,老牌的商人銀行Smith New Court也在1998年被美林投資銀行收購。2000年4月,當科技網路股熱潮方興未艾時,匯豐控股與美林集團合資成立了美林匯豐有限公司,雙方各佔50%的股份,打算5年間投資10億美元,發展網上個人理財服務。這也是全球第一家提供網上理財的金融機構。
在90年代中後期開始,新興國家的巨大潛力也深深吸引著美林的投資眼光。
這個時候,雖然這些國家並沒有像歐洲、日本一樣完全開放自己的金融市場,但是較之以前,對外資的金融監管也已經大大放鬆了。美林充分利用這些國家政策上的變動,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大力開拓亞洲新興市場,在香港、台灣、新加坡的證券經紀業務、承銷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發展極為迅速。美林投資管理公司(Merrill Lynch Investment Managers)管理著來自亞洲、日本與澳大利亞客戶的140億美元資金。美林投資管理公司還在台灣、泰國和中國大陸成立三家合資公司。1982年,美林在香港設立了地區總部以更好地開拓亞太市場。除香港分部外,美林投資管理還在新加坡和韓國設立分部,台灣也有分部但是獨立於那裡的合資公司。另外,美林也在印度成立一家合資公司DSP Merrill Lynch Limited,其中主攻的也是美林最為擅長的私人理財和證券交易業務。1993年,美林成為首家在中國開設辦事處的美資投資銀行。
從以上美林國際化的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美林近幾年來在亞太新興市場上的擴張相當迅速,同時在歐洲市場的擴張也井然有序,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圖1和圖2的對比中看出。在1998年,美林在歐洲(含中東和非洲)地區的凈利潤比重為15%,到了2006年比重穩步上升到了21%;而亞太地區(含日本)的凈利潤比重在1998年是6%,而在2006年上升到了11%。考慮到美林在日本和澳大利亞這個時期整個業務比重為收縮態勢,所以亞太其他地區的比重是大幅上升的,這說明美林加大了包括亞洲在內的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