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近期好的股票投資書籍推薦,中外皆可
走進我的交易室和專業投機原理兩本書,我家的書架上有上百本投資書籍,百戰歸來再讀書,也還是反復閱讀這兩本書。
『貳』 中外股票交易規則區別以上海證券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為例
國內股市交易規則(深滬兩市):
1、交易原則:價格優先、時間優先。
2、成交順序:較高買進委託優先於較低買進委託;較低賣出委託優先於較高賣出委託;同價位委託,按委託順序成交。
3、交易品種:A股、B股、國債現貨、企業債券、國債回購、基金。
4、報價單位:A股、B股以股東為報價單位,基金以基金單位為報價單位,債券以「100元面額」為報價單位;國債回購以「資金年收益率」為報價單位。
5、價格變化檔位:A股、債券、基金為0.01元;深市B股為0.01港元,國債回購為0.01%;滬市A股、債券、基金為0.01元,B股為0.002美元。
6、委託買賣單位與零股交易:A股、B股、基金的委託買單位為「股」(基金按「基金單位」),但為了提高交易系統的效率,必以100股(滬市B股為1000股)或基整數倍進行委託買賣。如有低於100股(或B股1000股)的零股需要交易,必須一次性委託賣出。同時,也不能委託買進零股,債券、可轉換債券的委託單位為1000元面值(手)。
7、交易時間:每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9:30至11:30,下午1:00至3:00。法定公眾假期除外。
8、競 價:集合競價:上午9:15-9:25,下午2:57-3:00;
9、連續競價:上午9:30-11:30 下午1:00-2:57;
10、開市 價:某隻證券當日第一筆成交價(第一筆成交價有可能在連續競價中產生);
11、收市 價:深市為有成交的最後一分鍾內所有成交價的成交量加權平均價,滬市為當日最後一筆成交價為收市價。
12、漲跌幅限制:自1996年12月16日起,證券交易所對交易的股票(含A股、B股)、基金類證券實行交易價格漲跌幅限制。在一個交易日內,除上市首日證券外,每隻證券的交易幅度不得超過10%,實施特別處理的股票(ST股票)漲跌幅度限制為5%
美股
一、交易代碼
交易代碼則為上市公司英文縮寫,例如:微軟(microsoft)的股票交易代碼為msft。
二、交易單位
交易單位沒有限制,以1股為單位。
三、漲跌幅度
無漲跌幅度限制,原有股價漲跌單位為1/16美元,現今多改為小數點制(最低為1美分)。
四、開戶手續
買賣美國股票只需要開立一個證券戶頭,此證券戶頭同時擁有銀行戶頭的功能,若您將錢存進此戶頭但未購買股票,券商會付給您利息,但要扣10%的稅,如果想免稅可選擇自動轉存短期基金,由券商代為操作獲利。
五、交易手續費
買賣美國股票的手續費,不以「交易金額」的比率計算,而以「交易筆數」為基準,而且因券商的不同而有異。例如:在知名網路券商e*trade開戶交易,每筆交易手續費為14.99~19.99美元,若在擁有中文網站並有中文客戶服務的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交易,每筆手續費為29.95美元。
此外,還有一種收費模式是以「交易數量」為基礎進行計算的,不同券商的收費標准也有區別。例如知名美國網路券商盈透證券的交易費按照每股0.005美元收取,所以當投資者在一筆交易中買賣1000股時,盈透證券收費0.005×1000=5美元。
『叄』 哪只股票是中外合資電池
中外合資生產電池的是德爾未來這只股票,
『肆』 一、名詞解釋 1、有限責任公司 2、中外合資經營企業 3、壟斷 4、產品質量認證 5、經濟管理主體 6、股票 二
1.有限責任公司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登記注冊,由兩個以上、五十個以下的股東共同出資,每個股東以其所認繳的出資額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其債務承擔責任的經濟組織。有限責任公司包括國有獨資公司以及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2.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是指依照中國有關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外國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與中國公司、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共同舉辦的合營企業,即兩個以上不同國籍的投資者,根據《合資法人《公司法》和(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共同投資設立,共同經營,共負盈虧,擔當風險的有限責任公司。 (港、澳、台參照)
3.一般指唯一的賣者在一個或多個市場,通過一個或多個階段,面對競爭性的消費者—與買者壟斷 (Monopsony) 剛剛相反。壟斷者在市場上,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產量(不能同時調節)。
4.產品質量認證也稱產品認證,國際上稱合格認證。根據1991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認證管理條例》,產品質量認證是依據產品標准和相應技術要求,經認證機構確認並通過頒發認證證書和認證標志來證明某一產品符合相應標准和相應技術要求的活動。
5.經濟管理主體,這里所講的經濟法主體的涵義是廣義上的經濟法主體即經濟法律關系主體,這些主體中有相當一部分不是依據經濟法設立的,但是由於他們至少有幾種能力、地位、組織等是由經濟法進行調整的,所以認為是廣義上的經濟法主體
6.股票是一種有價證券,是股份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公開或私下發行的、用以證明出資人的股本身份和權利,並根據持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數享有權益和承擔義務的憑證。股票代表著其持有人(股東)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每一股同類型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即「同股同權」。股票可以公開上市,也可以不上市。在股票市場上,股票也是投資和投機的對象。
『伍』 1992年2月2日,發行聯合紡織我國第一張中外合資企業股票。
股票代碼:600607
1992-03-27 聯合實業 上市
1998-12-28 上實聯合 公司更名
2006-11-08 上實醫葯版 公司更名
2010-02-25 並入權 上海醫葯(601607)
『陸』 股市市盈率中外比較研究的論文資料還有工具書推薦
《股市市盈率中外比較研究》 為從全球視野分析研究我國深滬市場市盈率總體水平的高低及其變化情況,在分析海外主板樣本
市場、海外二板樣本市場、我國深滬市場整體市盈率水平、行業市盈率水平、市盈率波動狀況的基礎上,將
我國深滬市場市盈率狀況與上述海外樣本市場的市盈率狀況進行了比較研究。有關研究內容和結論如下:
1.以美國紐約交易所、韓國交易所、香港交易所和台灣交易所為代表的海外主板市場,其市盈率狀況
的主要特徵為:(1)從指數樣本股加權市盈率(PE 值)的高低看,1990-2006 年17 年間,台灣PE 均值最高,
接近30 倍;香港最低,略超過15 倍;美國紐約和韓國居中,分別為19.86 倍和16.17 倍;(2)從PE 值
的波動看,同期香港、紐約、韓國市場PE 值波動區間分別為10-27 倍、12-31 倍和10-35 倍,波動幅度相
對較小;台灣市場PE 值波動區間為13-55 倍,波動幅度較大;(3)從行業分類看,具有本土經濟發展優勢
的行業PE 值相對較高:紐約市場的IT、生物制葯、醫療保健、電訊等高科技行業及化工、半導體等傳統優
勢行業PE 值較高,香港電訊、貿易、金融服務和交通運輸業PE 值較高,台灣製造業、IT、金融服務業PE
值較高,韓國製造業、電子及半導體工業、金融服務業PE 值較高;(4)以上述市場的成份股作為樣本股研
究發現:樣本股PE 算術均值高於加權均值,這說明上述市場普遍存在著大盤股折價現象;(5)從PE 的倒
數即年投資總體回報率與無風險利率的偏離值看,在樣本期間(1990-2006 年),紐約、日本、韓國市場的
投資者獲得了投資超額回報,台灣市場出現了超額回報率為負即投資總體回報率低於無風險利率的情況。
2.以美國NASDAQ、韓國KOSDAQ、香港創業板、台灣OTC 市場為代表的海外二板市場市盈率狀況的
主要特徵為:(1)從指數樣本股加權PE 值的高低看,NASDAQ、KOSDAQ、香港創業板的PE 均值分別為45
倍、30 倍、43 倍,都高於本國(或地區)主板市場的PE 均值;1997-2006 年,台灣OTC 市場的PE 均值為27
倍,略低於同期主板的PE 均值。(2)從PE 值的波動看,NASDAQ、KOSDAQ、香港創業板和台灣OTC 市場
的PE 值波動區間分別為10-60 倍、10-38 倍、22-39 倍和7-43 倍,均高於本土主板市場PE 均值的波動幅度。
(3)從行業分類看,NASDAQ 的IT、通訊、生物制葯和醫療保健PE 值較高,KOSDAQ 的IT 業PE 值較高,
香港創業板的生物制葯、醫療保健和公用事業PE 值較高,台灣OTC 市場電子、半導體和旅遊休閑業PE 值較高。
(4)以上述市場的成分股作為樣本股研究表明:除KOSDAQ 外,其他三個市場樣本股PE 算術均值高於加權均值,
這說明上述其他三個市場普遍存在大盤股折價現象,其中香港創業板市場最為明顯。(5)就投資總體回報率與無
風險利率的偏離值比較而言,海外二板樣本市場的年投資總體回報率與對應的無風險利率水平之間存在偏離,其
中美國和台灣二板市場的投資超額回報率為正,而香港和韓國二板市場則相反。在樣本期間,同一地區內二板與
主板市場的超額回報率並不一致。其中美國和韓國二板市場的超額回報率低於其對應的主板市場,而台灣二板市
場的超額回報率則高於其主板市場。這表明,投資於二板市場並不一定就能獲得比主板市場更高的收益。
3.我國深滬市場市盈率狀況的主要特徵為:(1)從PE 的高低看,1993-2006 年,深市按深證成份
指數成份股計算的PE 加權均值為33.28 倍,滬市按上證綜合指數股計算的PE 加權均值為33.46 倍,均
超過前述海外主板樣本市場的PE 加權均值,其中高於香港主板市場PE 均值的一倍以上。2007 年8 月深
滬市場PE 加權均值分別為58.4 倍倍和59.3 倍,表明其市場整體價值已全面高估。(2)從PE 的波動看,
1993-2006 年,深滬PE 值的波動區間分別為9.8-58.75 倍和15.7-59.14 倍,波動系數依次為4.99 和2.76,
均遠超過前述海外主板樣本市場PE 的波動范圍。(3)從行業分類看,以2007 年8 月為例,深滬股市電子、
通訊設備、航天、酒店旅遊、飲料、鐵路物流等行業公司PE 偏高,PE 值均超過50 倍;鋼鐵、有色金屬、電力、
能源等行業公司PE 較低,PE 值不足30 倍。(4)從股本規模看,A 股市場不同股本規模的PE 存在較大差異,
以大盤藍籌股為樣本的上證50 和上證180 指數的PE 值均低於市場平均水平,大盤股普遍存在著折價現象;
中小企業板和深滬主板小盤股PE 值高於市場平均水平,擁有相對較高的估值溢價。(5)就投資總體回報率
與無風險利率的偏離值比較而言,1993-2006 年,深滬市場投資總體回報率均值分別為3.86% 和3.31%,
均低於同期我國一年期存款利率均值4.49%,表明深滬股市投資者在總體上並沒有獲得長期超額回報。和海
外主板市場比,無論是海外成熟市場還是新興市場,股票投資總體回報率大都高於對應的利率水平,投資者
大都能獲得超額回報。而我國深滬股市偏低的投資回報率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反映了我國股市平均估值水平相
對較高。
『柒』 「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可以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買賣股票以外的其他外幣有價證券」怎麼理解。
這里說的股票僅指以人民幣標價的A股
外資銀行和外資參股的金融機構不可以買賣版A股的股權票(QFII 即境外合格戰略投資者可以少量參與A股) 但可以買賣國際板包括B股 H股的股票 這些股票都是以美元或港元 即外幣標價的
至於政府債券 金融債券是絕對不允許外資參與的 外資只能參與一些外幣債券和外幣可轉讓存款單
『捌』 中外炒股的名人有哪些,哪些著作對股市菜鳥有幫助
中國的投資名人:如:上海的楊百萬,葉榮添等,但是和國外的投資大師比起來不是在一個檔次,國外的投資大師有(大多數是美國的):最早的江恩,傑西利物莫,艾烈特等 ,現在的耳熟能詳的巴菲特,索羅斯等。他們所樹立的投資理念和投資方法是獨樹一幟並且歷久彌新,都創造了富可敵國的財富,如巴菲特這幾年一度超過蓋茨坐上世界首富的交椅,他提倡的價值投資理念受到很多投資者和基金經理人的追捧,視為神明,還有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在八十年代阻擊英鎊,打敗了英國央行,賺了二十億美金,98阻擊泰銖和馬來西亞元也賺了幾十億美元,並且導致東南亞的金融危機動盪,導致東南亞國家經濟倒退了十年,巨大的財富蒸發。中國投資市場是新興的市場,存在的歷史不長,監管力度和法律法規都有待完善,投資者水平皮也偏低,目前還沒有產生這樣的大師級人物。
下面是我收集的名人投資理論著作,從淺到深,股票期貨都有,你可以網路搜索下載電子書籍:
1》道氏理論
1股市晴雨表 (美) 漢密爾頓
2道氏理論--市場分析的基石 陳東
《2》K線
1日本蠟燭圖技術 (美) 史蒂夫。尼森
2股票K線戰法 (美) 史蒂夫。尼森
3蠟燭圖方法:從入門到精通 (美)斯蒂芬 W.比加洛
4主控戰略K線 (台灣)李進財 謝佳穎 阿民
《3》波浪理論
1波浪原理 (美)艾略特
2艾略特名著集(含自然的法則) (美)小羅伯特.R.普萊切特
3艾略特波浪理論--市場行為的關鍵 (美)小羅伯特.R.普萊切特
4艾略特波浪原理三十講 侯本慧、郭小洲
5費波納茨奇異數字的應用和買賣交易策略 羅伯特。費雪
《4》江恩理論
1華爾街四十五年 (美)江恩
2江恩理論——金融走勢分析 (香港)黃柏中
3江恩投資實戰技法 侯本慧、郭小洲
4江恩角度線與時間之窗 侯本慧、郭小洲
5江恩投資幾何學原理 候本慧
《5》混沌和分形
1證券混沌操作法 (美)比爾。廉姆斯
2證券交易新空間--面向21世紀的混沌獲利方法 (美)比爾。廉姆斯
3資本市場的混沌與秩序 (美)埃德加。E。彼得斯
4分形市場分析--將混沌理論應用到投資與經濟理論上 (美)埃德加·E·彼得斯
《6》交易心理
1直覺交易商 (美)羅伯特。庫佩爾
2冷靜自信的交易策略 (美)理查。邁克爾
3重塑證券交易心理--把握市場脈搏的方法和技術 (美) Brett N. Steenbarger
4投資心理規則:錘煉贏者心態 (美) 羅伯特.庫佩爾;霍華德.阿貝爾
5投資心理學 (美) 傑克.伯恩斯坦
6金融心理學--掌握市場波動的真諦(修訂版) (挪威)拉斯.特維斯
《7》技術方法
1股市趨勢技術分析 (美 ) 約翰.墨吉
2期貨市場技術分析 (美)約翰·墨菲
3期貨交易技術分析 (美) 施威格
4股價型態總覽 (美)David L. Bradford,Allan R. Cohen
5專業投機原理 (美) 維克多·斯波朗迪
6股票大作手操盤術 (美)傑西·利物默
7操作生涯不是夢 (美)Alexander elder
8期貨交易策略(克羅談投資策略) (美)斯坦利.克羅
9你也可以成為股票操作高手 (日)立花義正
10短線交易秘訣 (美)拉瑞。威謙姆斯
11多空操作秘笈 (美)史丹·溫斯坦
12技術分析精論 (美)馬丁。J。普林格
13多空交易日誌 (台灣)邱逸凱
14股票技術分析新思維--來自大師的交易模式 (美) 瑞克·本塞諾
15交易的藝術--左右腦並用的投資法 (美)麥馬斯特
16穩操勝算 (加拿大) William R. Gallacher
17股票操作學 (台灣)張齡松
《8》系統方法
1通向金融王國的自由之路 (美)范。K。撒普
2高級技術分析 (美)Bruce Babcock
3技術交易系統新概念 (美)威爾德著
4系統交易方法 波濤
5證券期貨投資計算機化技術分析原理 波濤
6證券投資理論與證券投資戰略適用性分析 波濤
《9》理念
1炒股的智慧 陳江挺
2金融怪傑 (華爾街操盤高手) (美) 施威格
3新金融怪傑 (華爾街點金人) (美) 施威格
4美國期貨專家經驗談 (美)威可夫
5操盤建議--全球頂尖交易員的成功實踐和心路歷程 (英)阿爾佩西.帕特爾
6投機智慧 (香港) 許沂光
7亞當理論 (美)韋爾德
8攻守四大戰技 (美)Bruce Babcock
9期貨決勝108篇 (香港)劉夢熊
《10》人物傳記
1股票作手回憶錄 (美) 愛德溫。李費佛
2交易冠軍 (美)馬丁。舒華茲
3投機生涯 (美)維克多。尼德霍夫
《11》其他
1與天為敵 (美)彼得。伯恩斯坦
2戰勝華爾街 (美)彼得。林奇
3歐奈爾制勝法則--如何在股市中賺錢 (美)歐奈爾
4漫步華爾街 (美)伯頓·麥基爾
『玖』 中外合資企業及外商獨資企業是否可以購買A股上市公司股票
當然可以,只是開戶是開的法人賬戶。
『拾』 中國保險業前三家的優勢和劣勢
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研究
一、中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各級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穩健發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採取多項管理措施,加強自身建設,防範金融風險,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加入WTO後,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我國金融業各部門的壓力仍將非常大,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下面我們將分別談談我國銀行業(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業和證券業的發展現狀。
(一) 銀行業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瓜分,行業壟斷程度相當高,其業務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匯銀行業務和外匯業務等,很少經營或不經營全部的投資銀行業務,如金融租賃業務、保險業務、信託業務、財產顧問和咨詢業務和旅遊廣告業務等。這些業務范圍的限制,影響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創新能力,資本金嚴重不足,貸款能力出現內生性約束。由於國有銀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資產的壓力很大,也無力用經營利潤補充基金。因此,不良資產日益積累,致使部分國有銀行資產充足率根本達不到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要求。由於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不強,資產運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壞帳和呆帳。這些都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二)保險業
二十年多來,中國保險業以年均39.6%的增長速度迅猛發展,實現第一個保費收入達500億元用了15 年的時間,而實現第二個500億元僅用了3年時間(見圖1-1、圖1-2)。到2000年底,保費收入達1595.9億元。同時保險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目前,全國共有保險公司40家,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並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保險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國保險業目前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保險公司實力
差,資金運用渠道少(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效率和經營技術不高,服務水平不能適應競爭等。因此,一旦當我國保險公司與外國保險機構真正展開競爭,保險業將面臨很大沖擊。
圖1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趨勢圖
圖2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增幅趨勢圖
(三)證券業
我國證券業起步於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經過曲折的歷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是融資能力的增強,我國證券市場融資額從1994年的99.78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1192.22億元,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的11.45%;其次,隨著證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股票交易額也持續增長,1993年的股票交易額為3627.2億元,2000年股票交易額達到高峰,為60826.6億元,增長了16.7倍。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1154家,投資者帳戶為6639 .68萬戶。上述數據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由於我國證券業是在一定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並沒有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因此其要進一步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國內證券機構業務范圍狹窄,品種單一,結構趨同。業務范圍僅限於國內的承銷、經紀和自營三大傳統業務,企業財務顧問業務等雖然也有,但是大多是爭取承銷項目的輔助手段,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很大的雷同,對金融創新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充分的認識。
其次,融資渠道不暢,上市證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個方面:同業拆借、國債回購和增資擴股,且融資偏重短期資金融通,缺乏券商發展急需的長期資金融資渠道。
第三,資本運作效率差。
第四,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混亂。
第五,證券經紀業務收益下降。
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餘年成長歷史的新中國證券業同經歷過百餘年資本市場錘煉並且實力雄厚的國外證券公司同場競技,將面臨巨大的現實壓力。
二、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
2001年11月,中國終於邁進了WTO的大門,中外金融機構同台競技將成為必然趨勢,我國金融業要在這一場新的角逐中佔有一席之位,必須通過比較分析彼此的優勢和劣勢,判斷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最終提出自己的戰略方案。
(一) 銀行業
1.經營規模比較
衡量一家綜合性商業銀行的經營規模,主要有總資產、一級資本、分支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等子指標。
表1 中外商業銀行經營規模比較(1999年度) 單位:億美元
總資產
一級資本
分行機構數量
跨國經營情況
工商銀行
4275.46
219.19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農業銀行
2442.93
162.6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建設銀行
2658.45
131.9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中國銀行
3162.14
152.70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花旗銀行
7169.37
476.99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美洲銀行
6325.74
381.76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德意志銀行
8437.61
174.18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巴克萊銀行
3988.25
140.55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資料來源:張仿龍、阮班鷹:《中外商業銀行盈利比較及入世對策》,《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馬耕之《世界30家銀行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概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從表1可以看出,就總資產和一級資本來源來說,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跨國商業銀行相比並不遜色,已經進入世界大銀行行列。但從分支機構數量及跨國經營情況看,除中國銀行具有眾多海內外分支機構並已初具全球性銀行的某些特徵之外,其餘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分支機構總量很多,但跨國經營都還剛剛開始。因此,從經營規模指標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國綜合性大銀行的最大差距表現在全球性分支機構布局缺陷和跨國經營滯後等方面。
2.業務功能比較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業務功能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管理當局對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限制(見表2)。英國、日本和美國已分別於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關法律,最後從法律上廢除了混業經營的障礙。而我國《商業銀行法》嚴格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投資等非銀行業務。
表2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比較
商業銀行業務
投資銀行業務
保險業務
當局立法限制
工商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工商東亞
無
分業經營
農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無
無
分業經營
建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金公司
無
分業經營
中國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銀國際
無
分業經營
花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有
1999年取消限制
德意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能銀行
有
全面混業經營
巴克萊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有
1992年取消限制
近年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經開始繞過法律限制,通過到境內外收購、合資設立投資銀行機構,開展了投資銀行業務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國內分支機構尚不能從事證券一、二級市場業務。因此,業務功能綜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資商業銀行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3.金融創新比較
金融創新包括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業務創新三大方面。由於外資大銀行身處市場經濟國家,不存在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問題,因此,金融創新的比較僅限於業務創新。
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僅限於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大部分業務創新還是借鑒國外商業銀行60—80年代的產品,而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種,如期貨、期權、利率調換、消費貸款證券化、衍生金融產品交易等在我國都還未開辦。由此可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新產品領域及跨國經營方面的競爭力非常弱。
表3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外資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綜合帳戶
銀證轉帳
浮動利率貸款
票據融資
電子銀行
循環貸款
網路結算
消費信貸
可轉讓定期存單
可轉讓支付帳戶
浮動利率票據和歐洲債券
期貨交易
電子銀行
互助基金
消費貸款證券化
利率調換交換
SWIFT交易系統
期權交易
衍生金融產品交易
4. 發展戰略比較
發展戰略是一家商業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外資商業銀行非常重視發展戰略,十分注意保持發展戰略的相對穩定和發展目標的一致性(見表4)。
表4 中外商業銀行發展戰略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發展戰略
外資跨國大銀行發展戰略
擴張性、粗放經營、無差異營銷、政策性與盈利性並舉、資源計劃配置為主。
差異化戰略、突出重點戰略、跨國經營戰略、盈利最大化戰略、資源配置優化戰略。
5.其他競爭力項目比較
(1)在流動性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貸存款比率為93. 73%,比我國高出9.14個百分比。美國為87.97%,與我國基本持平。從存貸款比率來看,美國銀行業的流動性並沒有比我國銀行業的平均水平高,但這並不說明在流動性方面就不如我們,因為我國四大銀行不良資產比例很高和承擔著很大一部分不一定能夠即使收回的「政策性貸款」。歐洲方面,其貸存款比率達到127.57%,大大高於我國銀行業的同期水平。
(2)在盈利能力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資產利潤率為-1.2%,比我國四大銀行的0.09%低1.21個百分點,利潤增長率是負數,為-30.59%,而同期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是-36.26%。美國資產利潤率為1.66%,歐洲為0.63%,均高於我國。
(3)在資產質量方面,由表5可見,日本呆帳和滯帳貸款率為3.13655%和0.04385%,與我國情況差不多,而美國在這方面則相對較低。
(4)發展能力方面,日本銀行自有資本比例是比較高的,達到了11.6%,美國則為8.72%,兩者與我國國內商業銀行相比相差不大,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並沒有正常的資本金補充機制,在這方面與美國和日本有一定差距。
表5 銀行資產質量的國際比較
項目
比率
日本
(10家合計)(%)
美國
(%)
歐洲
(%)
流動性
流動性比率
NA
NA
NA
貸存款
97.93
87.93
127.57
盈利能力
資產利潤
-1.12
1.66
0.63
資本利潤
NA
19.53
NA
利潤增長
NA
NA
-25.54
人均利潤
NA
55578US$
NA
利息回收
NA
NA
99.58
應付利息充足
NA
NA
35.6
資產質量
逾期貸款
1.0664
1.26
NA
呆滯貸款
3.13655
0.33
NA
呆帳貸款
1.04385
0.64
NA
風險資產抵補
95.9202
167.76
NA
加權風險資產抵補
73.3144
NA
NA
發展能力
資本金充足率
11.6
8.72
NA
存款增長
-5.29
7.06
-3.94
貸款增長
-2.61
8.27
15.97
(二)保險業
伴隨中國加入WTO,我國保險業將面臨一個更為開放,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也將面對一批虎視眈眈的外國保險巨頭。中國保險業與國外保險業究竟存在怎樣的差距呢?下面我們將從保險業的市場規模、保險深度和密度、資產規模、市場集中率以及融資渠道五方面進行比較。
1.市場規模比較
從表6可以看出,世界保費收入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也就是說,發達國家在世界保險市場上居於主要地位。我國保險業恢復業務以來,雖然發展迅速,但總規模仍然很小。1999年保費收入僅排世界第16名,市場份額只有0.72%。
表6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費收入比較表
國家
保費收入(百萬美元)
佔世界市場份額(%)
世界排名
美國
795188
34.22
1
日本
494885
21.29
2
英國
204893
8.82
3
德國
138829
5.97
4
法國
123113
5.3
5
義大利
66649
2.87
6
韓國
47929
2.06
7
加拿大
41882
1.8
8
澳大利亞
38712
1.67
9
荷蘭
37985
1.63
10
中國
16830
0.72
16
巴西
11203
0.48
21
印度
8391
0.36
23
資料來源:Sigma No.9,2000。
2.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的比較
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是衡量一個國家保險業發達程度的兩個重要指標。保費密度是指人均保費額的高低,保險深度是指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的大小。如果一國的人均保費越高,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越大,說明該國的保險業相對越發達。1999年,從保險密度看,我國只有13.3美元/人,列世界第73位。保險深度也只有1.63,其中產險深度為0.61,壽險深度為1.02,整體上居世界第58名,遠遠落後於英美等發達國家,甚至也落後於巴西(第51名)和印度(第52名)。從表2.2-2和2.2-3可以看出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
表7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密度比較表
國家
瑞士
日本
英國
美國
愛爾蘭
荷蘭
芬蘭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密度
4642.7
3908.9
3244.3
2921.1
2454.7
2404.7
2212.6
國家
法國
丹麥
澳大利亞
巴西
中國
印度
排名
8
9
10
50
73
79
保險密度
2080.9
2037.4
2017.3
68.6
13.3
8.5
表8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深度比較表
國家
南非
英國
瑞士
韓國
日本
愛爾蘭
澳大利亞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深度(%)
16.54
13.35
12.84
12.84
11.17
9.83
9.82
國家
荷蘭
芬蘭
美國
巴西
印度
中國
排名
8
9
10
50
52
58
保險深度(%)
9.65
8.88
8.55
2.01
1.93
1.63
3.資產規模比較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分別是我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和財產保險公司。但從資產總額看,這兩家公司的資產規模偏小,兩家公司的總資產才為世界第25大保險公司總資產的16.6%。從資產利潤看,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0.47%,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1.78%,而世界前20大保險公司中資產利潤率最低的也達到了4%的收益率。這些都表明我國保險公司經營成本較高,市場競爭力較低(見表9)。
表9 1998年全球前10大保險公司與我國保險公司資產實力比較
排名
公司(國家)
資產
增長率(%)
所有者
權益
凈利潤
資產利潤率
1
AXA(法)
449566
5
16634
52683
11.72
2
Allianz Group(德)
401406
45
26041
46805
11.66
3
Nippon Life(日)
374801
1
8501
51128
13.64
4
Zenkyoren&prefectrual Ins.Federation(日)
297477
3
3990
46154
15.52
5
Dai-ichi Mutual Life(日)
261164
4
5198
35030
13.41
6
AIG(美)
133673
17
30123
24879
10.65
7
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美)
215346
6
14367
11503
5.34
8
Sumitomo Life(日)
212200
2
4411
29320
13.82
9
Zurich Financial Services (瑞士)
205963
11
11994
25221
12.24
10
Prudential Group (英)
196536
10
5443
18782
9.56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5806
334.9
103.3
1.78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
11675
622.7
54.7
0.47
中國人壽+中國人保
17481
957.6
957.6
0.90
資料來源:(1)2000年1月《保險資訊》173期,本表排名以資產為基礎,並根據Dow Jones and Isis決定。
金額單位為百萬美元,匯率按1998年12月31日匯率換算。增長率按本國貨幣計算。
(2)《中國保險年鑒》1999年。
4.市場集中率比較
目前,我國只有保險公司40家,(其中國有獨資保險公司5家,股份制保險公司9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13家,外資保險公司13家),而日本有110家,美國80年代就有5000多家保險公司,香港彈丸之地也擁有200多家保險公司。中國的保險機構數量過少,導致保險市場集中率高,壟斷經營嚴重(見表10)。
從下表可以看出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的市場集中率一般較小。如美國1998年前五大財產保險公司所佔市場份額僅為30.16%,日本前五位壽險公司市場份額也不過是60.4%,這是因為在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保險市場進入壁壘較少,保險公司設立相對比較容易,所以保險公司數目較多,競爭較為激烈。使整個市場的集中率較小。而我國由於長期實行計劃
表10 1998年世界部分國家與我國保險市場集中率比較
國家
非壽險
公司數量
前五位非壽險
公司份額(%)
壽險公
司數量
前五位壽險公司
市場份額(%)
中國
12
99.8
8
99.2
日本
/
53.6
/
60.4
韓國
16
71.5
29
78.7
俄羅斯
1393
24
NA
52
巴西
113
49
103
59
美國
/
30.16
/
/
資料來源:Sigma No.4, 2000.
經濟,市場起步較晚,保險市場進入壁壘較多,使公司整體發展和競爭參與度遠遠達不到市場發展的需要,保險市場集中率居高不下。因此,我國保險業要打破壟斷,完善競爭體制勢在必行。
5.融資渠道比較
在發達國家,保險業積聚和融通資金的能力僅次於銀行業。在金融市場上,保險公司是最重要的投資主體之一(如美國保險公司投資業務量與其金融市場全部業務量的1/3以上),投資是保險公司的主要盈利來源。而中國長期以來由於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資金運用范圍十分狹窄,僅限於銀行存款、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規定其他少數幾種資金運用方式,資金融通作用有限。目前我國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這使得國內保險業無法較快提升實力,也降低了其抵禦風險的能力。
(三)證券業
關於證券業,我們將在證券化程度(證券市場市值/GDP)、證券市場體系、投資者結構和證券公司業務等方面,通過與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主要是美國)的綜合比較,來了解中外證券業發展的情況。
1.證券化程度比較
一國證券市場市值與GDP之比反映了一國證券市場的發育程度。美國、日本、英國證券市場該比例1995年分別達到95.5%、83.5%和121.7%。我國證券市場2000年證券市場市值與GDP的比為53.79%,2001年證券市場股價大幅度下跌,比例有所下降,為45%(見表11)。
表11 證券化程度的國家比較
國家
美國(%)
日本(%)
英國(%)
中國(%)
年份
1995
1995
1995
2000
2001
證券市場市值/GDP
95.5
83.5
121.7
53.79
45
資料來源:陳曉舜《中國證券業:機遇、挑戰與對策》
從表中可以看出,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經濟總量中證券化的比例不高,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國證券市場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
2.證券市場體系比較
美國證券市場體系是由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以及眾多區域證券交易所、OTC場外交易構成,形成了一個適應不同企業需求的證券融資、交易的證券市場體系。而我國現在只有功能基本雷同的深滬兩個證券交易所,基本是單一的證券市場。交易品種也只有三種:股票、債券、基金,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種幾乎是空白。如圖所示,在股票、債券和基金的市值結構中,股票市值佔97%,債券市值2%,基金1%,可見債券和基金發展嚴重滯後。
圖3 我國證券市場的市值結構比例
3.投資者數量比較
據截止1998年底的美國官方資料統計,僅共同基金,美國就有4400萬家庭共770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30%)參與,家庭財產的25%是基金和股票。而我國證券市場開戶人口的比重只有3%,證券資產在全部金融資產中的比例僅為5%左右。
4.投資者結構比較
實踐證明,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是由機構投資者佔主導的市場,而我國證券投資者結構中,99%為中小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比例僅為1%,所佔比例相當小。相比之下(見圖4),美國有著龐大的機構投資者,其中,尤以證券投資基金為主體。據統計,在美國股市中,由機構直接或通過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53%。而1995年英國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占上市股票總值的79.5%,日本1997年的該項數據為81%,差距明顯。
圖4 美國股市投資者結構
除此之外,據有關資料顯示,1996年2月美國共有5000多個開放式共同基金和500多個封閉式共同基金,持有基金股東有一億多人,共同基金資產總額達3.01萬億美元。另一方面,我國截止2001年5月初統計,滬深證券交易所掛牌的證券投資基金僅有33隻,而且全部屬於封閉式基金。其中最大的基金規模也只有30個億基金單位。
5.證券公司業務比較
截止2001年6月,我國登記注冊證券公司有101家,其中綜合類證券商14家,其他則屬於過渡期、正在規范或尚未規范的公司。合計注冊資本約515億元(其中,中外合資的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注冊資本為一億美元),營業部總數為1923家。總體情況是券商規模較小,競爭力較低(見表12)。
表12 國內外證券公司業務比較(截止2000年)
國內證券公司(萬元)
國外證券公司(萬美元)
宏源證券
海通證券
摩根·斯坦利·添惠
美林公司
高盛公司
資產總額
509 242
3 160 000
42 679 400
40 720 000
28 976 000
凈資產
62 525
537 700
1 927 100
2 101 800
1 653 000
營業收入
35 548
/
4 541 300
2 678 700
3 300 000
凈利潤
8 177
152 000
545 600
378 400
306 700
凈資產收益率
13.085%
28.27%
28.31%
18.00%
18.55%
資料來源:陳崢嶸:「加入WTO對我國證券業的影響」,《證券投資》周刊,2001年第44期。
從表12可以看出,我國國內證券公司的資產總額、凈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均低於國外證券公司,業務競爭力低。
6.網上交易比較
網上證券交易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的證券經營模式,降低了經營成本和風險,並能夠提供快速而方便的信息服務。我國網上交易發展迅速,截止到2002年2月末,我國網上委託交易的客戶開戶數達376萬戶,今年1—2月份網上委託交易量達425億元,占滬深交易所1—2月份股票(A、B股)、基金總交易量6814.28億元(雙邊計算)的6.24%。而美國到2001年網上帳戶就已經達到2100萬戶,資產總額達到9410億美元,網上交易占交易總額的比例達到20%左右。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網上交易還有待發展。
參考文獻:
1. 世敏、戴國強:《2002年中國金融發展報告》,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
2.裴光:《中國保險業競爭力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雪峰:《保險業如何做穩》,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年。
3.焦謹璞:《中國銀行業競爭力比較》,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4.《論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綜合競爭力的構造》,《金融論壇》2001年第10期。
5.陳曉舜:《中國證券業:機遇、挑戰與對策》,《證券時報》。
6.《金融與保險》2002年第9期。
編者:黃利 林華 梁靖雯
經濟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