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5年買的基金,顯示有4600退出收益金,9月29日賣出,4600能拿回嗎還是虧掉了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很有深度,所以忍不住要說兩句。
從時間來看,這個問題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出現的。二戰後到1971年,西方國家的貨幣體系是布雷頓森林體系,這種體系屬於金本位制。
簡單的說,美國要讓美元與黃金保持一定的兌換比例,就是美國印了多少美元,美聯儲就需要按比例儲備一定數量的黃金。其他國家發行的貨幣就緊盯美元。由於各國貨幣都直接或間接與黃金掛鉤,而黃金的數量是有限的,所以那個時代的貨幣是不會超發的。
但到了1971年,美元貶值壓力增大,很多國家都拿著美元來美國兌換黃金,美國扛不住了,單方面停止了美元兌換黃金。自此,世界正式進入信用貨幣時代,浮動匯率時代。
信用貨幣的發行,不需要黃金作為抵押,所以很多國家都會超發貨幣,獲取財政融資,來刺激經濟增長。
另外,由於七十年代後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投資銀行、金融市場開始繁榮,大量的金融衍生品誕生,證券、信託、期貨、期權、基金等等,都是這個時候興起的。
過去的貨幣大多用於商品交易,但金融衍生品出現後,大量的貨幣就沉澱到金融交易之中,誰都無法判斷市場需要多少貨幣。
這也是當前經濟的一大難題,難以確定市場到底需要多少貨幣。所以,可能現在大量的貨幣都是富餘的。但西方世界把通脹控制死了,貨幣流不進消費市場,只能流入金融、地產市場。美股、美房都經歷了幾十年的大牛市。
但是,無論是政府主觀想要超發貨幣,還是客觀真不知道發多少合適。多發的貨幣會一直累積在市場上,逐漸形成一個堰塞湖,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點爆發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