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上絲綢之路的資料急需!!
海上絲綢之路
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絲綢之路。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
東海絲路
東海起航線最晚始自周武王滅紂,建立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時,他封箕子到朝鮮,從山東半島的渤海灣海港出發,到達朝鮮,教其民田蠶織作。中國的養蠶、繅絲、織綢技術由此通過黃海最早傳到了朝鮮。
南海絲路
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後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所以稱南海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從3世紀30年代起,廣州已取代徐聞、合浦而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元代時,廣州的中國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廣州仍然是中國第二大港,依然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明初、清初海禁,廣州長時間處於「一口通商」局面。自古以來,以廣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有多條航線。1784年,美國「中國皇後」號訪粵,標志著美國直達廣州的航線的開通。海上絲綢之路因運送其他貨物而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葯之路之稱。
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兩條主線路,比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更為悠久。東海起航線始自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建立之初,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鮮傳授田蠶織作技術。箕子於是從山東半島的渤海灣海港出發,走水陸抵達朝鮮。這樣,中國的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通過黃海最先傳到了朝鮮。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兵吞六國時,齊、燕、趙等國人民為逃避苦役而攜帶蠶種和隨身養蠶技術不斷泛海赴朝,更加速了絲織業在朝鮮的傳播。
中日兩國之間一衣帶水,通過朝鮮半島或經由日本海環流水路,交往十分方便。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關於蠶業的傳說。傳說在公元前219~210年,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丹,曾派徐福率領童男、童女、船員、百工、數千人東渡日本,傳播養蠶技術,日本人民後尊祀徐福為「蠶神」。也有記載說,公元前三世紀,江浙一帶的吳地有兄弟二人,東渡黃海至日本,傳授蠶織和縫制吳服的技藝。其後,內地人士或經由朝鮮、或從山東出發,三三兩兩地到日本定居,交往十分密切,並促進了日本蠶業的發展。
據日本古史記載,西漢哀帝年間(公元前6年),中國的羅織物和羅織技術已傳到日本。公元三世紀,中國絲織提花技術和刻版印花技術傳入日本。隋代,中國的鏤空版印花技術再次傳到了日本。隋唐時期,日本使節和僧侶往來中國頻繁,他們在浙江台州獲得青色綾,帶回日本作樣板,仿製彩色錦、綾、夾纈等,日本至今仍沿用中國唐代的名稱,如:絞纈、臘纈、羅、綢、綾、羽等。
唐代,江浙出產的絲綢直接從海上運往日本,絲織品已開始由禮物轉為正式的商品。奈良是當時日本的首都,可以說是中國絲綢之路的終點,正倉院則是貯藏官府文物的場所。今日的正倉院已成了日本保存中國唐代絲織品的寶庫,其中的很多絲織品即使在大陸也很難見到,諸如彩色印花錦緞、獅子唐草奏樂紋錦、蓮花大紋錦、狩獵紋錦、鹿唐草紋錦、蓮花紋錦等,還有不少中國工匠當時在日本製作的、兼具唐代風格與日本民族特色的絲織品。
宋代也有很多的中國絲綢被運往日本。元代,政府在寧波、泉州、廣州、上海、澉浦、溫州、杭州設置市舶司,多口岸向日本出口龍緞、蘇杭五色緞、花宣緞、雜色絹、丹山錦、水綾絲布等。明代則是日本大量進口中國絲綢的時期,這一時期,日本從中國輸入的生絲、絹、緞、金錦等不計其數。
清初(1644年),統治者擔心國內人民出海與明末抗清志士勾結,於是採取海禁政策,後由於國內外的強烈反對而繼續開放。此時,日本仍繼續大量進口中國生絲。1633~1672年間,日本每年進口的中國絲仍在20萬斤以上,這是由於日本人民服用絲綢十分普遍,而當時的日本國戰亂連連、蠶業衰退,國內生產的生絲數量銳減、品質不良的緣故。此時還有山東、陝西、安徽、浙江等地的商人直接從事海上貿易活動,遠航至日本等國,以中國的綢綾等換取椒、檀、銅、藤等貨物。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國政府為了換取日本出產的銅,允許中日官方往來,進行絲綢貿易。此後,中國的絲綢更源源不斷地被運往日本。
日本在大量進口中國絲綢的同時,積極引進中國的桑種、蠶種和先進技術,並於1868年前後確立了振興蠶絲業的基本國策,積極學習歐洲的蠶絲實驗科學,訂立獎勵專利政策,興辦科教機構,蠶絲業從此欣欣向榮。1909年,日本出口的生絲已達到8372噸,超過了中國(7480噸),位居國際首位,其後並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中國直到1977年產絲量才重又超過了日本。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海上絲綢之路開辟後,在隋唐以前,它只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一種補充形式。但到隋唐時期,由於西域戰火不斷,陸上絲綢之路被戰爭所阻斷,代之而興的便是海上絲綢之路。到唐宋代,伴隨著我國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我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及至非洲大陸航路的紛紛開通與延伸,海上絲綢之路終於替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當時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往外輸出的商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四大宗,往國內運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宮廷賞玩的奇珍異寶,於是海上絲綢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葯之路之稱。明初鄭和下西洋時,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巔峰。鄭和之後的明清兩代,由於實施海禁政策,我國的航海業開始衰敗,這條曾為東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貢獻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逐漸消亡了。
廣州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
從3世紀30年代起,廣州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元代時,廣州的中國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廣州仍然是中國第二大港。在海上絲綢之路2000多年的歷史中,相對其他沿海港口,廣州被認為是唯一長期不衰的港口。明初、清初海禁,廣州長時間處於「一口通商」局面。明清時期,以廣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有3條航線。1784年,美國「中國皇後」號訪粵,標志著美國直達廣州的航線開通。
有足夠的史料和文物證明,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始發港是廣州。目前保存在廣州市內各地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遺址共有20多處,包括南海神廟、懷聖寺光塔、光孝寺、清真先賢古墓、華林寺、蓮花塔、沙面西式建築等,其中懷聖寺就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清真寺。目前廣東有關部門正在積極推動「海上絲綢之路」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宋朝是當時最繁榮的國家之一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是唐朝,其實不然。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之一,也是當時世界上發明創造最多的國家。宋朝也是中國為世界貢獻最大的時期,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那時中國四大發明的三項發明在宋代得到大規模實際的運用,像火葯、指南針、印刷術、紙幣、垂線紡織、瓷器工藝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醫葯、工藝、農技等技術都達到了古代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南針在宋代開始大量裝備遠洋船舶。宋代的GDP占當時全球的50%。國家的綜合實力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宋朝都是當時世界上的第一大國。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餘個增加到40個,汴京和臨安是繼長安、洛陽和南京之後成為世界上第4、第5個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
兩宋的對外貿易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涌現出廣州、泉州一類港口城市。據西方史學家的研究,兩宋的對外年貿易量超過世界上其他國家同年的總和,中國商人幾乎控制著從中國沿海到非洲東海岸、紅海沿岸的主要港口。
用已故著名學者鄧廣銘教授的話來說,「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❷ 海上絲綢之路金融總部基地在哪個城市揭牌
「海上絲綢之路金融總部基地」揭牌儀式16日下午在三亞亞太金融小鎮舉行。原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三亞市長阿東、金融小鎮「鎮長」張焱共同為基地揭牌。
「『海上絲綢之路金融總部基地』的成立是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具體實踐。」龍永圖建議基地在發展過程中需明確方向,即服務海南產業的發展,服務科技創新,服務環境資源保護。
據了解,近年來三亞大力發展金融業。先後引進國開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海南銀行、陽光保險等金融機構,支持做大做強三亞亞太金融小鎮等產業平台。2013―2017年,三亞全市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2%,高於同期GDP增速12.5個百分點,佔全市GDP的比重由7.2%提高到12%。
來源: 中國新聞網
❸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機制
建立完善雙邊聯合工作機制,研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方案、內行動路線圖。充分發揮現有聯容委會、混委會、協委會、指導委員會、管理委員會等雙邊機製作用,協調推動合作項目實施。
強化多邊合作機製作用,發揮上海合作組織(SCO)、中國-東盟「10+1」、亞太經合組織(APEC)、亞歐會議(ASEM)、亞洲合作對話(ACD)、亞信會議(CICA)、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海合會戰略對話、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CAREC)等現有多邊合作機製作用,相關國家加強溝通,讓更多國家和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繼續發揮沿線各國區域、次區域相關國際論壇、展會以及博鰲亞洲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亞歐博覽會、歐亞經濟論壇、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及中國-南亞博覽會、中國-阿拉伯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中國-俄羅斯博覽會、前海合作論壇等平台的建設性作用。支持沿線國家地方、民間挖掘「一帶一路」歷史文化遺產,聯合舉辦專項投資、貿易、文化交流活動,辦好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和圖書展。倡議建立「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
❹ 新航路的開辟與海上絲綢之路
對世界的影響不同:新航路的開辟,開啟了早期殖民擴張的道路,給世界內帶來巨大災難!但在客觀上也容傳播了新思想。而海上絲綢之路是加強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是善良而又好的!二者性質不同:前前者是出於資本主義萌芽時代,而後者是封建國家間的!
❺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意義
1、構建和平穩定周邊環境。
周邊是中國外交政策的首要。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是在新形勢下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戰略選擇。
它將成為中國與東盟之間開拓新的合作領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戰略契合點,有利於擱置爭議、增進共識、合作共贏,推動構建和平穩定、繁榮共進的周邊環境。
2、深化改革開放。
中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全球范圍內市場、技術、資源等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一些發達國家試圖通過制訂新的國際區域經貿安排繼續主導世界經濟發展。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新形勢下應對挑戰、用開放倒逼改革的重要途徑。
3、拓展經濟發展空間。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新起點上科學謀劃經濟發展,對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十分重要。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不僅有助於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港口航運、海洋能源、經濟貿易、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人文交流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
而且對促進區域繁榮、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將大大拓展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空間,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4、促進沿線國家共同繁榮。
海上絲綢之路自秦漢興起以來,就是聯通東西方的重要交通走廊、推動商業貿易繁榮發展的黃金路線。
中國和東盟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由貿易區。中國連續4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
通過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力推動自貿區升級版建設,促進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已成為沿線各國人民的共同意願。
(5)海上絲綢之路投資基金擴展閱讀:
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面臨的機遇:
1、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是國家大戰略和新布局。建設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會促進大量人才、科技、信息和金融等高端要素集聚沿海城市。
而且會在對外開放和雙向循環中創造區域經濟協作效益,促進區域中的人才、商品、資金、信息多向流動,從而構成區域間各經濟體穩定發展的基礎,推進產業的梯度轉移和轉型升級。
2、中國東盟區域、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前景廣闊。
中國東盟區域自 2003 年雙方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系」並啟動自貿區建設以來發展迅速。中國致力於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願意支持本地區發展中國家包括東盟國家開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這表達了中國願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擴大對東盟國家開放,使自身發展更好並惠及東盟國家的良好願望。
3、推進人民幣更加廣泛使用,實現區域化。
目前,人民幣在東盟地區的地位僅次於美元,而且已經有一些國家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是區域化,而東南亞正是人民幣區域化的重要方向。
這一地區華商在住在國經濟、金融中佔有重要位置,如果能夠進一步發揮華商在金融行業的橋梁作用,可以推動人民幣實現區域化。
4、構建海上合作網路促進經濟轉型提升。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是一項全方位、統籌促進區域經濟穩定和發展的政策,這一政策的實施,不僅會帶來區域內貿易額的擴張。
還將推動海洋交通、通訊、能源、港口、碼頭、遠洋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優惠政策的落實,包括構建運輸的集疏運網路。
通過多式聯運等方式,港口還將吸引眾多的外貿企業,這都會有力地帶動海運業、集疏運業、倉儲業等港口關聯產業。
保稅業、造船業、貿易、石化等港口依存產業和金融、保險、土木工程、旅遊等港口派生產業的發展,必將帶來區域內各經濟體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面臨的挑戰:
1、面臨更激烈的內外部競爭。專家們普遍認為,海上絲綢之路可能遭遇更加復雜的外部環境、更為激烈的競爭。
近10年來,海上安全逐漸構成中國周邊外交的主要挑戰之一。在中國政府倡議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政策背景下。
國家海權利益需求的擴容使海上安全成為一個時代性很強的命題。對於中國,海上安全的意義已經從初期強調領海主權發展到綜合性海權利益的保障。
2、投資環境亟須改善。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需要以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裝備等綜合性較強的配套產業為基礎,與此同時,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裝備需要提供原材料。
配套產品、運輸系統、石化產業等眾多基礎配套產業。我國的海洋工業生產技術設備落後,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產品質量較低、成本高。
影響了海洋高新技術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而目前,我國真正能夠從事海洋高新技術成果研究與應用開發的人才匱乏。
能夠從事海洋新興產業尖端技術開發、市場預測、技術經濟分析、產品營銷研究以及情報信息處理的「軟科學」人才屈指可數。
從我國海洋相關產業的發展態勢來看,與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配套要求仍有距離,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仍然不足,相關配套產業鏈建設需要加強。
3、海上交通運輸安全問題。
海上貿易之路的開通和開拓最重要的是確保海上交通運輸的安全通暢。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經過海上絲綢之路進口的原油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66%。
海上絲綢之路包括西向和南向兩條線路,而這兩個方向的航線也是中國海上運輸至關重要的戰略通道,是中國能源、外貿進出口貨物的生命線,是優先重點發展的戰略通道。
這些航線必經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南海通道等重要咽喉要道。中國所倡議的兩條海上絲綢之路共同經過南海。
可以看出,南海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居於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由此可以說,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安全議程本質上就是南海區域安全問題,其核心是重視維護海洋秩序,化解各種紛爭,保證海洋航線暢通無阻。
❻ 新航路的開辟與海上絲綢之路
對世界的影來響不同:新航路的開辟源,開啟了早期殖民擴張的道路,給世界帶來巨大災難!但在客觀上也傳播了新思想。而海上絲綢之路是加強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是善良而又好的!二者性質不同:前前者是出於資本主義萌芽時代,而後者是封建國家間的!
❼ 海上絲綢之路
http://bk..com/view/23000.htm
請參閱這里
❽ 一帶一路指的是什麼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指的是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
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8)海上絲綢之路投資基金擴展閱讀:
2013年10月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重要演講。在演講中,習近平指出,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願通過擴大同東盟國家各領域務實合作,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同東盟國家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❾ 海上絲綢之路是什麼意思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南海航線,又稱南海絲綢之路,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開辟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
(9)海上絲綢之路投資基金擴展閱讀:
唐代的「廣州通海夷道」,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明朝時鄭和下西洋更標志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南海絲路從中國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
東海航線,也叫「東方海上絲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膠東半島開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直至東南亞的黃金通道。唐代,山東半島和江浙沿海的中韓日海上貿易逐漸興起。宋代,寧波成為中韓日海上貿易的主要港口。
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2017年04月2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確定廣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牽頭城市,聯合南京、寧波、江門、陽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麗水等城市進行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