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出錢買下朋友手裡所持公司虛擬股怎樣簽協議有效
這個問題啊,你最好還是去找個律師在律師的公證下簽訂協議吧,而且你這個股票是虛擬股是不是還沒有發行出來的股票,這個風險挺大的。
⑵ 公司做股權激勵,採用虛擬股方式,請問對於虛擬股員工的出資如何處理
一般是不需要員工出資的,但如果虛擬股有了增值權部分,需要員工出資購買,一般要參考公司股價,同時公司給定一個核算系數,有個合理的區間,員工進行購買即可。
⑶ 請教大家:公司准備掛牌新三板,需要對全部中層幹部做虛擬股權激勵,員工需要出資購買虛擬股,是採用有限
你都說了是虛擬了,還需要什麼持股平台哦,虛擬股權激勵的主要目的是給員工分專紅而已。簽個協議就屬行了。你這老闆也真摳門,虛擬股權還要拿錢買。你先看看你們公司的毛利是多少再看是否買吧。
再說有限合夥,一般實際控制人為GP,員工為LP,一是為了控制力,二是可以少納稅。如果不用有限合夥還不是可以用公司的方式,只不過你要保證控制力的同時還要多繳納一次企業所得稅而已。
所以說,你工商注冊的時候你就不說是用來股權激勵的不行么,你就說是做其他什麼什麼,只要不發生實際經營還不是一樣可以當做股權激勵平台。
另外,新三板的規定是增發的時候作為持股平台的有限合夥不能直接增發,而是需要通過有限合夥購買新三板認定的基金來參與來增發而已。
⑷ 公司要求買虛擬股,不買不發績效是否違法
這是兩個問題。前者要求買已是違法(此舉涉嫌非法集資)行為;不買不發績效屬於不合理內,但不是違容法行為。兩者結合起來也屬於違法行為。
現就企業此舉的情況給予分析,再決定是否願意買:
企業內部出售給內部員工虛擬股,如果在員工自願的情況下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一般都是對應年底分紅。出現此類情況的企業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企業發展勢頭很旺:資金跟不上企業的發展,需要融資,但是又不出高利息或者出賣股份,想通過內部融資的方式,讓自己的員工獲利。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建議可以購買。
2、企業發展到了低谷:企業現金流出現問題,需要融資,但是對外融資進不來(找不到投資者),所以動員自己的員工購買。如沒有足夠的積蓄不建議購買。(如有足夠的積蓄,也也鼓勵與企業共患難)。
建議企業分布執行:
1、召開中層會議或全體大會;如實的將企業現狀給大家將情況講清楚。
2、制定融資機制,無論哪種形式都應建立在員工自願的基礎上。否則以後會很麻煩。
3、融資後要給大家一個保證性的承諾。
4、最後,展開售股(融資)活動。
⑸ 公司派發虛擬股票,只享有分紅權利,違法嗎如何做公司才不違法
只要不是國有企業,就不違法。通過協議的約定,每股資產及相應的價格多版少,在員工繳納相權應的價錢後,在公司內部進行股份登記,該登記盡在內部有限,分紅時根據登記的股份數分配紅利。同時要約定,離開公司時內部登記的股票作廢,並退還當初繳納的相應的股票價錢。就是這些內容要通過雙方協議和管理制度約定清楚。
⑹ 員工虛擬入股怎麼記賬
公司員工入股應記入"實收資本(股本)"會計科目.
所有的入股都計入"實收資本(股本)"科目,年終分紅通過"應付股利"科目核算.
公司人員入股的收入會計分錄:
借:銀行存款
貸:實收資本----股東(要是上市公司就貸:股本)
員工的入股會計怎麼做賬?
借現金(銀行存款),貸實收資本.
股份登記表要登記,交付員工入股憑證,或者是股份憑證.
股東入股的資金做會計分錄如下:
一、股東入股的資金會計分錄是:
借:銀行存款
貸:實收資本
二、一般企業實收資本應按以下規定核算:
1、投資者以現金投入的資本,應當以實際收到或者存入企業開戶銀行的金額作為實收資本入賬.實際收到或者存入企業開戶銀行的金額超過其在該企業注冊資本中所佔份額的部分,計入資本公積.
2、投資者以非現金資產投入的資本,應按投資各方確認的價值作為實收資本入賬.為首次發行股票而接受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應按該項無形資產在投資方的賬面價值入賬.
3、投資者投入的外幣,合同沒有約定匯率的,按收到出資額當日的匯率摺合;合同約定匯率的,按合同約定的匯率摺合,因匯率不同產生的摺合差額,作為資本公積處理.
4、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在合作期間歸還投資者投資的,對已歸還的投資應當單獨核算,並在資產負債表中作為實收資本的減項單獨反映.
⑺ 公司做股權激勵,採用虛擬股方式,請問對於虛擬股員工的出資在財務會計上如何處理是公司專門開設一個賬
是的,建議是單獨開設一個賬戶
⑻ 購買公司虛擬股票有什麼風險
虛擬炒股能有什麼風險,像游俠股市等虛擬炒股,資金都是虛擬的,虧完了大不了重新注冊一個賬號就可以了
⑼ 公司宣布破產員工購買了公司的虛擬股權公司還有義務回收嗎
看了你的敘述,公司是實施緩兵之計。企業破產後必須成立清理工作組,工資是企業破產清專理的首要工作,屬如果還能發行虛擬股票,那就不是破產了。
我可以斷定,企業破產的遮羞布無非是讓員工看到其實公司還是有「前途」的。
公司如今要求員工用工資換虛擬股票,那不是破產,同時一定要看生產是否還在正常進行,銷售還是有市場。否則就是一場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