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股票認購是什麼意思
股票認購,又稱「股份認購」。是指按公司章程籌集公司資本時對公司發行股票的認購。認購主要在公司成立時的籌資和增發股份時進行,就公司設立時股票認購而言,因籌資方式不同又可分為二種:
(1)設立認股,又稱發起設立認股。指公司設立時發起人必須自行認足第一次發行的股份,不另向社會募集。每個發起人認購的股份數在發起人之間的契約上確定。發起通常應按認足的股數繳足股款,不能分期繳納。股款可用現金支付,也可用其他動產不動產作價抵繳股款。
(2)募集認購,即招股設立時的股票認購。發起人只在第一次發行股份時認購部分股份,其餘則向社會公開招募,
但一般規定發起人至少必須認購第一次發行股份總數的1/3或1/4,向社會招股,應由發起人訂立招募章程,並載明公司名稱、設立目的,股份總額及每股金額、發起人認股數、公開招募的股數及募足的期限等,投資者一旦認購股份,應在認購書上填寫認購的股數、金額等。
(1)認購公司股票擴展閱讀:
認購程序:
1、員工向企業(如組成持股會則向企業工會)提出購股申請;
2、企業或企業工會審查員工持股資格;
3、根據員工股份認購方案確定個人持股額度並公告員工持股額度;
4、員工繳付購股資金,一般應用現金支付,也可用企業結余的工資基金按企業自定方案合理分配給職工作為購股資金;
5、企業向員工出具「員工股權證明書」,並將員工持股名冊上報上級部門備案。
在上述過程中,職工認購要分兩步走:職工按基本股配股比例、工齡、崗位首先認購自己可以的股票,認購結束後,即召開股東代表大會,選舉企業主要領導之後,按選舉出的職務再進行職務股的認購。企業職工內部股購買後一年可以在企業內部轉讓。
② 公司申請上市以前讓員工認購的股票是什麼性質
這是屬於原始股份,持有價值是非常高的,一般發行之後上漲的空間比較大。
③ 股票的發行價和內部認購價有區別嗎
沒有內部認購價格。
股票發行價是指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票時所確定的股票發售價格。此價格多由承銷銀團和發行人根據市場情況協商定出。由於發行價是固定的,所以有時也稱為固定價。發行價如果定得低,公司上市融資的目的就不能達到,失去上市的意義。
但是,如果發行價定得過高,就沒有人願意買,也照樣融不到資。因此,根據市場的接受能力,參考同類公司的市場價格,考慮各種因素之後,定一個折中的價格,既滿足融資的需要,市場又能接受。
(3)認購公司股票擴展閱讀
股票發行價格是股票發行計劃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內容,它關繫到發行人與投資者的根本利益及股票上市後的表現。若發行價過低,將難以滿足發行人的籌資需求,甚至會損害原有股東的利益;
而發行價太高,又將增大投資者的風險,增大承銷機構的發行風險和發行難度,抑制投資者的認購熱情,並影響股票上市後的表現。
因此,發行公司及承銷商必須對公司的利潤及其行業因素、二級市場的股價水平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然後確定合理的發行價格。
我國確定股票發行價格多採用兩種方式:
一是固定價格方式,即在發行前由主承銷商和發行人根據市盈率法來確定新股發行價格: 新股發行價=每股稅後利潤×發行市盈率。
二是區間尋價方式,又叫「競價發行」方式。即確定新股發行的價格上限和下限,在發行時根據集合競價的原則,以滿足最大成交量的價格作為確定的發行價。
④ 股票認購是怎麼回事
我國在股票發行方式方面的改革是最多的,大約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證券市場建立以前,從84年股份制試點到90年代初期。這個階段股票發行的特點:一是面值不統一,有100元的,有200元的,一般按照面值發行;二是發行對象多為內部職工和地方性的公眾;三是發行方式多為自辦發行,沒有承銷商,很少中介機構參加。84年以後我國進行了一定規模的股份制試點,後來成為「歷史遺留問題」,其中90家公司於93年經當時的國家體改委審查,確認具備上市資格而正式上市。如渤海集團84年股份制改革,發行800萬元的股票,94年2970萬股公眾股上市。
第二階段是90年代初期證券市場建立至今,這個階段發行方式改革基本上圍繞證券市場,目的在於充分利用證券市場的電子交易系統,以求更快捷、更方便、更公平和成本更低。
91~92年,採取有限量發售認購證方式,該方式存在明顯的弊端,極易發生搶購風潮、造成社會動盪,以及出現私自截留申請表等殉私舞弊現象,嚴重違背了「三公」原則,因深圳8.19事件,這種方式不再採用。
92年,上海率先採用無限量發售認購證搖號中簽方式,92年12月17日發布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證券市場宏觀管理的通知》得以確認。這種方式基本避免了有限量發行方式的主要弊端,體現了「三公」原則,但是由於認購量的不確定性,造成社會資源不必要的浪費,此外,認購成本過高、投資風險巨大,對二級市場產生不利的影響。
93年8月18日國務院證券委頒布《1993年股票發售與認購辦法》規定,發行方式可以採用:無限量發售申請表、與銀行儲蓄存款掛鉤方式。與儲蓄存款掛鉤的方式與「無限量發行認購證」相比大大減少了社會資源的浪費,降低了一級市場成本,並且可以吸籌社會閑資,吸引新股民入市,但由此出現高價轉售中簽表現象,投機性很強。
94年採用的發行方式有:全額預繳款、比例配售、上網競價、上網定價。上網競價發行方式是預先確定發行底價,投資者以不低於發行底價的價格申報,按照時間優先、價格優先的原則成交。由於透明度極差,使得新股認購成為名副其實的博傻,投機性太強。此種發行方式不可控因素過多,使投資者和券商均承擔很大風險,因此只在94年哈歲寶等3隻股票進行試點,之後沒有被採用。
95年10月20日,證監會規定:可以繼續採用與儲蓄存款掛鉤方式,推薦上網定價,經批准可以進行上網競價試點。全額預繳款、比例配售是儲蓄存款掛鉤方式的延伸,但更方便,節省時間。它又包括兩種方式:全額預繳、比例配售、餘款即退(95年面世)和「全額預繳、比例配售、餘款轉存」。前者比後者佔用資金時間大為縮短,資金效率提高,並且能培育發行地的原始投資者,吸引大量資金進入二級市場。
96年12月26日,證監會規定發行方式可用:上網定價、全額預繳款、與儲蓄存款掛鉤方式。上網定價發行類似於網下的"全額預繳、比例配售、餘款即退"發行方式,只是一切工作均利用交易所網路自動進行,與其它曾使用過的發行方式比較,是最為完善的一種,它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安全快捷等優點,避免了資金體外流動,完全消除了一級半市場,96年以來被普遍採用。由於新股申購幾乎穩賺不賠,吸引眾多大資金參與其中,造就了一大批新股申購專業戶。
98年8月11日,證監會規定:公開發行量5000萬股(含5000萬股)以上的新股均可向基金配售,公開發行量在5000萬股以下的,不向基金配售。
99年7月28日,證監會又規定:公司股本總額在4億元以下的公司,仍採用上網定價、全額預繳款或與儲蓄存款掛鉤的方式發行股票。公司股本總額在4億元以上的公司,可採用對一般投資者上網發行和對法人配售相結合的方式發行股票。2000年4月取消4億元的額度限制,公司發行股票都可以向法人配售。2000年2月13日證監會頒布《關於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在新股發行中試行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的辦法。該方式是指在新股發行時,將一定比例的新股由上網公開發行改為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投資者根據其持有上市流通證券的市值和折算的申購限量,自願申購新股。
上述方式中,有限量發行認購證方式、無限量認購申請表搖號中簽方式、全額預繳款方式和與儲蓄存款掛鉤方式屬於網下發行,這些方式都存在發行環節多、認購成本高、社會工作量大、效率低、一級市場投資風險不容易控制的缺點,隨著電子交易技術的發展,這類方式逐步被淘汰。上網競價方式和上網定價方式屬於網上發行,這類方式主要的缺點是:吸收增量資金作用不如網下發行明顯,大部分申購資金都是存量資金。
為解決股票發行市場的兩個問題:一、大量資金積聚一級市場,二、提高發行公司質量和定價合理化,證監會於98年開始嘗試向投資基金配售,99年向法人配售,旨在通過增加新股發行機構資金的比重,以達到避免發行大盤股時二級市場股價的劇烈波動,以及充分發揮機構評估企業內在價值等方面的技術優勢,以合理定價。而2000年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的新發行方式,又使一級市場申購更加具有公平性。
雖然這些新方式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一級市場申購機構操縱行為。由於目前發行公司多數是1億股以內的中小盤股,機構或法人的中簽率較高,盡管有持股6個月和3個月的限制,但資金成本不高;機構往往通過控制二級市場的價格,提高其原始股的收益。這種收益可調而成本相對穩定的狀況違背了股票發行的公平原則。二、內部交易增加。由於一級市場申購收益是可調控的,因此配售就意味著是分配收益的特權,上市公司和機構、法人之間很容易出現內部交易。三、可能導致融資、融券等透資行為。四、增加了監管難度。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現狀是法規制定多、執行不嚴格,或者執行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在這種情況下,採用新的發行方式,如對其中的問題發現晚,或處理不及時,很容易留下隱患
⑤ 非上市公司在哪裡發行股票別人怎麼認購該公司的股票
非上市公司採用定向轉讓的方法發行股票,認購該公司的股票的對象只能為上市公司控內股股東、實容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關聯人、境內外戰略投資者。
股東一旦取得股份,便失去了對入股資金的經濟支配權,擁有的只是股權以及與股權相關的公益權和收益權。股份轉讓,是股東根據自身利益和預期心理決定對持有股份轉讓與否的權利。
通常理解股權數額和股份數額在意義上是一樣的,只不過股權數額一般是用百分數表明。
(5)認購公司股票擴展閱讀:
非上市公司股份出質登記問題:
在託管制度建立後,工商機關成為有限責任公司法定的股權託管機構。工商機關對公司設立後的股東和股份的登記、變更等事項均進行詳細記載並具備法律上的公示效力。
且股東名冊保存於工商機關,有限責任公司的股份出質登記應在工商機關辦理,即股份出質記載於保存在工商機關的公司股東名冊後,股份質押合同生效。
另一方面,如果直接修改現行股份出質記載方式,而是逕行規定股份出質應在工商機關辦理登記。
在工商機關對有限責任公司的股份有詳細的、具有法律意義上登記備案的基礎上,該規定同樣達到解決問題的效果。
⑥ 幫忙解釋下認購股
1。你說的認購股是一種非流通股。一般存在於我國的國有企業中。你所謂的認購股主要是指暫回時不能上市流通的答國家股和法人股,其中國家股是在股份公司改制時由國有資產折成的股份,而法人股一部分是成立股份公司之初由公司的發起人出資認購的股份,另一部分是在股份有限公司向社會公開募集股份時專門向其他法人機構募集而成的。這一部分股票未上市流通的原因一是國家股的代表人尚未確定,其上市轉讓難以操作;其二是在發行股票時,部分法人股的募集和社會公眾股條件有所不同;其三是國家股和法人股在上市公司的總股本中所佔比例高達2/3,其上市流通會對現在的二級市場形成較大的沖擊。隨著我國股份制改革的深入、股市的成熟和發展,這一部分股票必然將會進入滬深股市的二級流通市場。
2。股改以後,所有的股票的性質一樣,都是普通流通股,沒有區別了。因此同股同權 。
3。不清楚,不過我認為應該你是不擁有那家上市公司的股份的,你所明確擁有的只是你自己公司的股份。
⑦ 股票怎麼內部認購
1、如果該公司確實已經進入上市流程,認購原始股當然比較劃算。但內是,關鍵是判斷上市的容可靠性。一般經驗是:是不是已經有財務顧問、是不是做了正式審計、法律意見書誰來做,承銷商是誰等等。有了這其中的3項以上才能說明已經進入的上市流程;
2、公司的認購價格和未來上市的發行價格需要從審計報告中的有關數據計算出來。原則上內部認購價應該是發行價的某個折扣,比如5折。假定承銷商估算的發行價是10元,內部認購按照5折的話就是5元;
3、股票能否升值這事公司業績和市場決定,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4、原始股進入二級市場流通、套現是有時間期限的,也就是鎖股期(禁售期),一般為1-3年,不同國家、不同交易所、不同板塊,規定也不同;
5、如果上市不成功,一般是不退的(因為已經是股東了)。但是,也可以要求控股股東或大股東在未達成上市時回購股份;
6、分紅要根據公司年度業績,並由董事會決定分與不分,或分多少;如果分的話,根據持有股份數量計算。
⑧ 公司准備上市,可以內部認購原始股應該注意什麼
股票認購的基本原則是:自願出資、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公開公平。
1、認購價格不應該高於每股凈資產的1.1倍;
2、市贏率(購買價格/去年每股的收益)不能高於8;
以上兩項要認真核實,防止公司弄虛假報表。
3、企業負債情況
要看發售股票企業負債的額度。購買某企業的股票時要特別注意該企業公布的一些會計資料報告,這些資料報告發售企業資產總額、負債總額、資產凈值等。
4、看溢價比例
要看溢價發售的比例。企業發售股票大多採取溢價發售的辦法。溢價發售的比例越小,購股者的風險性越小,溢價發售的比例越大,給購股者造成的風險性就越大。
(8)認購公司股票擴展閱讀:
具體程序
1、員工向企業(如組成持股會則向企業工會)提出購股申請;
2、企業或企業工會審查員工持股資格;
3、根據員工股份認購方案確定個人持股額度並公告員工持股額度;
4、員工繳付購股資金,一般應用現金支付,也可用企業結余的工資基金按企業自定方案合理分配給職工作為購股資金;
5、企業向員工出具「員工股權證明書」,並將員工持股名冊上報上級部門備案。
在上述過程中,職工認購要分兩步走:職工按基本股配股比例、工齡、崗位首先認購自己可以的股票,認購結束後,即召開股東代表大會,選舉企業主要領導之後,按選舉出的職務再進行職務股的認購。企業職工內部股購買後一年可以在企業內部轉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原始股
⑨ 央行認購某公司股票20萬,此題正確嗎
黃認購某公司股票20萬,此題正確嗎?央行認購某公司的股票20萬,這道題是不正